值得珍藏的特约记者经历


        作为学理工科的大学生,写文章不是我的专长。到了机关工作后,写公文总是少不了的,但是业余时间要写写稿件到报刊去发表,却没有想过。所以在《蓬溪报》社召开的创刊号筹稿会上,副总编丁时平宣布头版头条由我写全县重点建设进展情况时,我怕不能胜任。我当时在工业开发办负责重点建设的进度报表,又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尽力认真写改,并特意提前交稿,好让报社认为不能采用时来得及重新组稿。在《蓬溪报》社成立大会上,发给每位领导和来宾的创刊号,头版头条如约发表了由丁副总编修改过的我写的稿件,让我受到鼓舞,也增强了自信。从此,我陆续写出了一些反映我县重点建设成绩的稿件在《蓬溪报》发表。

        随着《蓬溪报》由旬刊发展为周刊和周二刊,报社需要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又聘我为第一批特约记者,更有义务为报社提供稿件。为了宣传蓬溪精神,报社举办了弘扬蓬溪精神有奖征文。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写出了《超常规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一文。编辑感到对文中理论运用是否正确把握不准,又送给宣传部副部长庄维和和冯清雅审阅后,在经济特刊的头版发表,后来,被评为此次征文唯一的一等奖。此事使我对报社编辑们对待来稿的负责精神很感动。

        为了办好报纸,编辑们经常与作者讨论写作题目,约稿。根据我的工作,编辑希望我多写一些经济方面的稿件。我针对当时大家很关心的吴家街电航工程前期工作,结合基本建设程序和要求,写出了《这270万花得值不值》,编辑已排好版,却让艾裕庆副总编给拿了下来,让留到《蓬溪报》推出的第一期月末版上发表。1997年上半年,股市火爆异常,成为关注的热点,编辑们听说我对股市有所涉猎,约我写写这方面的文章。我写的《学作股民 滋味无穷》一文,在二版和三版编辑之间,发生了“争夺战”,都希望用来充实自己的版面,最后由艾副总编裁定,放在月末版的二版头条,并新开了一个栏目《股民谈股》。1998年春节前,在邮局我碰到王家诚老师在取女儿寄来的钱,女儿却是姜老师五十年代的学生,认他们作了干爹干妈。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包含有师生情、父女情、尊师重教、知识改变命运等众多意义的好题材,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我挤出时间深入采访,赶出稿件希望在春节期间的月末版上刊出。送稿子时听说稿件已满,也就不报希望了。但到了春节时,却看到文章经过杨春山副总编的精心润色,重新拟定题目《四十年师生离别意 唤回来如今父女情》,发到了月末版的头版头条,占了几乎一个版面。要从已定的稿件中,调整出一个版面,要花编辑们多少精力啊!此文被评为了当年蓬溪好新闻三等奖。能抓住这个题材,也得感谢《蓬溪报》——虽然没有机会派我们出去学习,但赠阅的《新闻界》杂志却是教我们学习提高新闻理论和采写能力的极好老师。作为特约记者,我也尽量满足报纸的需要。1997年末,大家都在为蓬溪分县忙,报纸稿源奇缺。得知这一情况,我勤奋写稿,创下了在头版同时发三条消息的记录。

        有了为《蓬溪报》写稿的锻炼,我也试着将写的稿件投往其他报刊。先是有消息和言论陆续在《遂宁报》发表。1997年底《学学政府采购制》一文在《四川日报》头版《巴蜀小议》中刊出,现在政府采购制已在全国普遍推行。接着,我有感于《实话实说》节目中小女孩向演《祖国的花朵》的阿姨发出的疑问:“当年你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真还有时间去尽情欢乐?”写了《还孩子们幸福欢乐》,发表在《四川日报》《社会随笔》专栏上,现在给学生减负已成为全国的统一要求。面对已建的市场闲置严重,而各地还在比着要多建几个这样那样的市场的状况,我写了《切勿盲目建市场》,试着报向《人民日报》,得以在《读者论坛》上发表,让我受到极大的鼓励。看着自己的文章也许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点有益的作用,这是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为《蓬溪报》当了几年特约记者,有几十篇文章在报刊发表,也连续几年被县委评为了优秀通讯员。《蓬溪报》就要停刊了,我为她当特约记者的经历即将结束。但这样的经历是令人终生难忘的,由此养成的认真观察、不断思考、勤于写作的习惯也会让人受用终身。

        我想,不会忘记《蓬溪报》的决不会只有我一个,还会有她广大的读者和作者。

(发表于《蓬溪报》20001228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