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等社会安全网络将得到进一步整固。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针对社保体制改革具体方案已经有了原则和方向,研究包括养老金双轨制在内的一系列社保“漏洞”,正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
养老金双轨制长期存续有损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不仅阻滞了劳动力要素的自然流动,而且挫伤了企业退休人员的情感,亟待探寻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
网上有一则热帖被广泛转载:“部队退休:7800元;机关退休:5800元;事业单位退休:4800元;企业退休:1800元。”这组数据的准确性虽有待考证,但足以表明养老金“双轨制”长期存续已经触碰到了坊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敏感神经。不可否认,决策部门一直高度关注养老制度公平性短腿现状,并从2005年开始连续9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然而,退休老人们对此却大多表现出了平静之情。一方面,企业退休金基数较低,即便历经九连涨也难以完全“跑赢”物价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之间横亘着的“沟壑”迟迟难以跨越,快速上涨的企业职工退休金至今仍大幅滞后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待遇。
事实上,正是核算模式的迥异引发了养老金双轨制现象。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是以在职期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为依据,综合考虑即期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后计发的;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所享有的养老金,则是按照退休前员工工资补贴标准和连续工龄计发,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此前个人账户的缴费时间与多寡并不影响养老保险待遇,而是在退休后以补贴的形式返还。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养老保险体系中所体现的“多劳多得”,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中无从彰显。不可否认,机关事业单位创造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它们的价值不可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但这并不表明其员工退休后还应当享受财政拨款的高福利。更何况,由大规模财政资金抵补养老金缺口之举不可能长期存续,否则将进一步加剧纳税人负担,未来养老金并轨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其实,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旨就在于创新性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并将市场化资本运作理念融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养老金账户捉襟见肘与当初国企员工无偿让渡利益留存有关。对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养老金制度确立之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在职时应该得享的各项基金计提大都被用于国企扩大再生产,而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则是社会保险系统支付,由此形成了“空账”问题。时至今日,国企大都完成了原始积累,以“石化双雄”、中移动等为代表的垄断央企表现出了惊人的获利能力。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基本原则,国有企业理应从巨额盈利中拿出一部分“反哺”民生。此外,养老金制度改革还应当引入更多市场化因子,缓解养老金缩水的尴尬。从海外经验看,新加坡的公积金缴费在全部划转到政府账户的前提下,通过下设投资公司进行金融资产买卖和运作,并以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为主,最终为养老基金受益人创造稳定回报。以此观之,我国也可以尝试以政府为主导培育专业化的养老金服务机构,以切实保障养老资金池的保值增值。
可以预想的是,一旦养老资金供给充裕,那么就可以有效修复企业退休工资增长滞后的短板,缩小甚至消弭现行双轨制下的收入落差,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对改革的阻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以基本养老账户与补充养老金相结合的模式对现行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兼顾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社会贡献奖励,实现养老制度在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双赢”。
以创新思维整治养老制度顽疾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