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背后,谁该汗颜


  1.我第一时间知道这个信息时也有点惊讶。不过,惊讶不是因为港府推出了限购令,而是因为叹服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

  2.不过,港府的限购令倒令我想起了1994年,美国有个叫做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学者写的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虽然他后来重新检讨了他的话,但新西兰、澳大利亚、港府的限购措施似乎是在用实际行动来询问“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3.站在一个香港学者的视角,港府此举显然违反了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并不利于香港自身的发展,因为香港本身就是靠自由贸易起家的。

  4.站在内地人的视角,如果确实因内地人抢购导致香港市场断货,那么港民施压给香港政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太正常不过了,说故意为难内地人显得有点夸大。

  5.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是不是真的断货我们先不管它,内地人声势浩大的购买行为可能的确引起了部分香港市民的恐慌,这是毫无疑问。

  6.什么是自由贸易,这要看问题的本质。市场交易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利益和需求。香港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香港市民的支持基础上,如果统治的合法性没有了,什么维护自由、贸易,都是虚的。如果面对那么多港民的压力,香港政府无动于衷,这才是个大问题。

  7.全球奶粉的供应市场是一个竞争化程度比较高的市场,因此,我的推断是,部分店面因内地人的购买而暂时缺货,且补货不及时,可能性较大。这是产品供应量调整的时滞问题,而不是供应能力问题。

  8.如果如果供应商的数据是正确的,那么这里面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是沟通问题,即可能因为大陆客过去的某些购买行为,导致了香港市民对大陆客的误解,夸大了大陆客对香港奶粉市场实施“光盘”行动的能力;

  第二,香港市民不一定是真的没有奶粉可吃了,而是基于对未来预期的担忧而向政府施压;大陆庞大的人口和强大的购买能力,不排除一些香港市民会误以为再充足的供应业经不起大陆客的抢购;

  第三,也可能表明港府过度反应,在市民的压力下没有经过充足的市场调研就匆忙作出限购措施,表明香港政府的确受到了压力集团的游说。

   9.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态,其实何止是奶粉呢?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也是一样的焦虑心态吗?所以奶粉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系列制度与社会问题的一个体现。

  10.这层焦虑源于……第一,对公信力的失望;第二,对大陆奶企的失望;第三,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失望。

  我觉得过度地解读港府的限购令、或者过分地批评港府,是没有道理的。你又没有给香港政府纳税,人家凭什么给你服务?

  11.这里面也有几个问题:

  第一,大陆奶企曾经伤害过大陆人民的心,这种心理阴影我想不但还没有过去,而且由于其他领域假冒伪劣产品的依然泛滥,可能还加剧了对大陆奶粉企业的不信任;

  第二,政府在提升公信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多数老百姓认为政府在关注人们的健康、安全方面的努力还不够;

  第三,内地奶企在提升自身诚信、改变自身形象方面的努力不够,创新也不够。

  现在是什么问题呢?问题可能不是内地奶粉质量过不过关,而是,即便是奶企高管、政府官员餐餐吃国产奶粉,人们也因为不信任你而不买;更何况有关企业、部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你自己都不吃自己产的奶粉,别人凭什么买你的。

  12.面对限购令,内地奶企是最应该感到脸红。他们曾经伤害过中国人民的心,而一些企业到现在还在伤害。所以,其实我们很为大陆奶企感到悲哀。我相信有的企业在改进、改善,但他们的这种改进、改善的力度还不够。

  而且,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地的奶粉消费市场庞大,有能力到境外去购买奶粉的家庭,在这个庞大的消费者市场群体中依然还是占少数,其他大部分没有能力到境外去购买奶粉的家庭吃的还是国产奶粉,甚至某些劣质奶粉,由于这部分消费者群体的存在而且还很庞大,内地奶企的日子还是蛮滋润的,很好过,基本上不用过分担心销路。

  13.关于监管:

  首先,对于奶制品和其他食品的安全监管,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国家要从根本制度层面维护人们的自由、平等和公平竞争,而所谓的行政监管,是“多监少管”,政府只需管两件事:造假的、放毒的,其他的都交给市场和社会;

  其次,社会组织可以在食品安全监督领域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对于行业标准、对于产品质量、对于引导社会理性消费、对于维护社会正义,专业型、行业性、专家型的社会组织的角色扮演有优势、有能力、有水平、有权威;

  再次,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让一切暴露在阳光下。

  所以,政府除了要完善国内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检测体系、监管制度、建立完备的奶粉原料储备与供应体系外,更应该促进民间和社会力量的充分发挥,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与决策的政治吸纳机制,保障相关社会组织能有效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