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弟子规》(16)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弟子规》里最后告诉我们的是:“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才可以去学习文化,这当然跟我们现代人的感觉很不一样。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义务教育,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学校去学文化、学知识。但是,古人的情况不一样。
古时候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现代人的福报,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到学校里面读书。古时候,往往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富贵人家的子弟,才有条件读书学文。当然,古代也有一些有远见的父母,哪怕自己再受苦受穷,也要供孩子读书学文。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以生存为主,为生活而不得不放弃读书。所以《弟子规》里说:“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说你在保障了基本生存之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学文化。学文化干什么?学文化以承担社会的责任。
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如果放在今天,那么每一个适龄孩子都应该学文化,而且每一个社会公民,也都有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必要。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是对“力行”与“学文”之间关系的解释。“学文”和“力行”,其实并不是一对矛盾的事情,特别是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每一个人都要学好文化。但是,这个文化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对这个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大家要知道,“学文”的目的,不是我学好了以后,可以找一个好工作;也不是我学好了以后,可以拿来在社会上竞争,能够打败其他的人,让我一枝独秀。“学文”的目的绝不是这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提倡竞争的,所以,“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在中国古代是没有市场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是和谐文化,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是让你将来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有更大的能力和更好的手段去帮助更多的人,从而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人间社会更加美好。用我们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实现充满慈悲喜舍的人间净土。
《论语》里面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他的内在本质很纯净、朴素,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去支撑你的品质,那么,虽然你是一个很朴素的人,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但是你在行为上会显得“野”,就是粗野、粗放,没有规矩。就像我们到非洲的部落里面去,到美洲的原始丛林里面去,我们看那些原始部落里的土著人,他们内部很团结友爱,对外人也很友好,为人很朴实、善良,也愿意给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总之,比很多自私自利的所谓现代文明人要高尚得多。但是,他们就缺乏优秀的文化,就缺少文明开化的这么一种感觉,那么,他们的土著社会就很难发展,几千年乃至几万年,都是处在一种原始粗野的状态。这就是孔夫子说的“质胜文则野”。当然,“文胜质则史”也不好。“史”,历史的史,其实讲的是一种修饰,如果你的文化表现超过了你内在的品质,超过了人的一些最朴素、最基本的品质,那么,你这个人就修饰太多了,就浮华有余而厚重不足。
我们平常也看得到,有一些朋友见面以后,太讲究礼仪了,甚至叫做以礼为貌。进门谁走前面要让半天;吃饭让座要让半天,人家服务员都把菜端到跟前了,结果你还在为座次的问题互相谦虚、互相礼让;饭后埋单也要争半天,甚至为了争谁埋单都要打起来了。这个就有点过分了,太讲究礼节,也会让人感觉不太舒服、不太自在,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太拘束了。
所以,孔夫子提倡的是中道而行,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真正的君子之道,“文”与“质”是平衡的、相得益彰的。你看“文质彬彬”的这个“彬”字,两个“木”字,旁边三撇,就是彬彬有礼的“彬”。就像两棵树站在一起,然后微风吹拂,轻轻摇摆,就这样一种自然而轻盈的状态。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文”与“质”,文化修养和心性品质,就是要“彬彬”,平衡发展,协调照应。这就是“文质彬彬”的感觉,这才是君子之风。
有余力,则学文”,我们之所以学文,其目的就是要培养自己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并且通过自己的君子之风,来风化这个社会,美化这个社会,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充满仁人君子的大同世界。
所以,整篇《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学习它的人,要做好这么七件事情: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面六件事,都是在“质”上面用功的“力行”之事,这是成为一个健全的、健康的、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基础。有了这个“质”的基础,然后再告诉大家,在力行之外,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就应该多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文化嘛,就是以文为化,就是用文化知识来传播圣贤之道、教化黎民大众。这是君子的责任。在儒家的思想中,君子就是能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承担传播文化和社会道义的责任。
昨天中午,我在东莞接到大和尚在电话里布置的任务,让我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个“禅解《弟子规》”。晚饭前赶到六祖寺,吃了晚饭才从禅国师那里请了一本《弟子规》回宿舍去看。因为今天下午要跟大家分享体会,所以临时抱佛脚。我对《弟子规》并不熟悉,因为在我学国学的时候,《弟子规》还没有流行,还没人提倡。近几年《弟子规》流行起来了,但我主要在书院里讲其它的传统经典,也没有仔细去体会《弟子规》。这一次是托大家的福,让我有机会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弟子规》,感觉其中所讲的每一句话,都非常朴实,都落到了我们生活、学修的切实之处。
如果我们立足于这个实在之处,踏踏实实地真修实干、力行不怠,有了这个做人的优秀品质之后,再从文化上,尤其是我们与六祖寺有缘的人,再能从佛法、从禅的精神来一个升华,从心地法门上进一步提升,那我们的学修感觉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你能把《弟子规》的学修,跟禅的修持结合起来,最后达到的高度,就不是普通的成就了。
《弟子规》对我们的行为举止,还有很多细节上的要求,都非常严谨。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只能跟大家分享这么多,也算是我作为一个《弟子规》的初学者,向大家做的心得汇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