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315才是打假命门


  中国的3月15日,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可偌大的中国市场,总不乏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假货。于是,打假成为了所有消费者共同的期许。于是,本是宣讲消费者权益的315,就升级成了假货曝光、质量纠察的神圣日子。于是,每到这一天,公众、媒体、机构都会聚焦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不管多大的品牌、多牛的后台,只要是市面流通的产品,只要确定有问题,就会被严肃批评,将其投机取巧的恶迹公布于众。315,一直是替民众伸张正义、公平的斗士,一直走在打假维权的最前线。

  不可否认,每年的315,确实为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被曝光的企业,业绩一滑千里,而涉及到政府机构的案例,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比如07年质疑“藏秘排油”减肥茶,09年披露国道乱收费,11年直指锦湖轮胎质量不达标等等。315,让无数欺世盗名的奸商和假货大白于天下,为民请命,大快人心。

  可是,仅仅一个315,实在不够。

  消协,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渠道,也是在315这一天最受大家关注的机构。根据消协的数据,2007年的质量投诉有407414件,占总数的62%;而2011年,该指标只有51.6%。似乎,我国的商品和服务质量,在315的督促下有了明显进步。可是,08年的三聚氰胺,09年的毒鸡蛋,10年的麦乐鸡,11年的地沟油,12年的毒胶囊,不久前的白酒塑化剂等等,这些年商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老百姓的感同身受和消协的数据相去甚远。315爆出的诸多产品质量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媒体,是在315扛起打假大旗的重要角色。媒体的报道,犀利、深刻,引领民众的情绪走向。然而,同样作为市场参与者,媒体有着自身的利益。质量问题、民怨诉求固然重要,但新闻价值显然更关键。媒体关注的东西往往避重就轻,有明星、有亮点的质量问题才有写头,而那些虽然严重但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只能放在一边。中国最重要的质量问题是食品安全,最迫切的生存威胁是环境污染。这方面的案例,并不难找,但是都太沉重,甚至略显老套,媒体不愿多说,315也毫无办法。

  消协,戴着无数光环,在315最受公众关注的机构,却很有些无奈。这个调解性的组织从来就没有纠察、监督的权力。是舆论将其推到了315的聚光灯下,被迫扛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大旗。可是,没有权力的赋予,势利的商家也不可能将其一直放在心上。315一过,消协只能重新回归没落。

  所以,靠以盈利为目的的媒体和无权的弱势消协,去完成整个社会的打假重任,实在强人所难。315,消协、媒体,运动式打假,大家都只用尽一天的义务。尽管我们利用舆论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对各种不负责任的唯利是图,给予沉重一击,但对于复杂的中国市场,这种力量实在有限。而如果只是每年一次的运动式打假,不仅不能消除假货质量隐患,还会让公众的情绪逐渐趋于平淡。老百姓对假货见怪不怪,麻木和习惯让商家更加肆无忌惮、高枕无忧。对于企业,在商言商,没有制度的长期监督,应付下突击检查已是仁至义尽,既然都不较真,只要有利可图,又何谈道德和商誉?

  相比中国,在有完善质量监督制度保障的西方发达国家,打假更为持久和彻底。澳大利亚,各州各地方都设立了保护消费者的政府部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维权诉求,专门成立小额投诉法庭,快速审结“打假官司”。在美国,商标体系则十分严格,任何侵权都会遭到严肃惩罚。曾有华人在纽约造了纸糊的汽车,画上奔驰宝马的车标,用于清明祭祀,结果被警方以经济犯罪逮捕。西方国家的维权和产权保护严密如此,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假货自然无处藏身。

  何为制度?不是空谈保护消费者的条条框框,而是从诉讼到执法的完整监管机制。简化法律诉求程序,让质量问题能迅速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解决,是持续打假的有效办法。公众的维权意识、媒体的曝光频率、执法的落地效率,这些都必须依靠长期的、确定的体制支持。只有这种长效体制建立起来,315的威慑效应才能持久,315的打假成果才能保存。体制的建设更影响民众的行为、媒体的倾向,只有制度上真正重视了,那些在市场上投机取巧、浑水摸鱼的行为,才会彻底无处藏身。中国老百姓也才能天天都过上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