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的虚妄


  一次和朋友的交流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企业文化怎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其实,这样的问题,也是困扰许许多多做企业文化管理者的朋友们的共同问题。

  在这里,我还是想“老生常谈”般地强调一个想法,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问题。其实,除了“运动式”的企业文化活动之外,企业文化更多产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是企业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所以,在一家企业的文化成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过程中,全员已经参与了。就此而言,所谓“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我了解朋友们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我搞的企业文化活动或者企业文化建设”,希望实现全员参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反问:为什么人家不喜欢参加你搞的活动?为什么这些活动不能实现全员参与?我想,这其中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这些“活动”和“建设”,没有树立一种市场意识。我一直强调,我们做市场需要观察顾客的需求,而做管理工作,其实也需要观察和抓住“作为管理活动顾客的员工”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不是“我想怎样”的问题、更多应该是“你们想怎样”、“我们大家怎样想”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作用。

  就朋友提出的问题,我就“怎样才能拉动全员参与”以及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全员参与”的现象,回答了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有信仰拉动。去庙里烧香是全员参与的,没有强迫,没有管理,没有督导,只有自觉。而这样的自觉,就是信仰。所以,对于上香一事,一定是所有信众的“全员参与”。

  第二,有利益驱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生产队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让大家都去地里干活;即便大家都去地里干活了,干出了什么活儿,我们也有目共睹。实施了承包制,大家不用别人说,都积极地去自己家的地里干活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自己家的”、“我的”。所以,利益的驱动、利益边界的清晰化,一定全员参与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卢梭提出的“猎鹿理论”所说的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问题。

  第三,有权力诉求。这一方面我们似乎不用说得太多,看看我们身边通过权力之路上的衮衮诸公和生死搏杀就明白。你知道了他们想要什么,你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那样全员参与、那样绞尽脑汁、那样不知廉耻为何物了。

  第四,有制度约束。这一点似乎也不用多说,我们从小到大自身养成的好的不好的习惯,是濡化的结果,更是外部约束的结果。所以,我一直特别强调制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这里面的问题也很复杂,因为合理的、能够持久的制度,不应该是霸王的强权,而应该是平等的契约。我们既往的制度之所以失败,我们之所以认为“西方的管理不合适中国”,不是制度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

  第五,由情感生发。概而言之,情感可以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我们知道,不管哪一种“情”,都会引导我们自觉地去做事,不仅是全员的、甚至还可能是“全天候”的。比如我们看到年轻人对美女和帅哥的追逐,比如家庭里多个长辈围着一个“小宝贝”转的场景。这些过程中,“心甘情愿”是其最根本的驱动力。由爱而生发,无怨无悔。

  其实,这些问题,早已经被诸多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说了多少次了。我感觉,目前我们之所以在这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长官意志、威权统治的文化传统。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选择的,就是“放下”和“回归”——放下你的拳头,回归到人性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