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驳《新华网评:机构改革莫争“名”轻“实”》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3年3月13日
关于这轮政府机构改革,2013年3月10日11:10:56,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第一时间撰写、发布了《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对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三点建议》一文,其中,刘先明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可以看成是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划生育”不应与“卫生”并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名称,建议简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三个小时以后,全国政协医卫界90位委员也联名提案,建议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然叫“卫生部”;委员们一致认为,职能应该合并,但是名称没有必要合并。
3月13日,新华网发表了梁思奇的《新华网评:机构改革莫争“名”轻“实”》一文,文中写道:中国人习惯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某个事物,往往求“名”轻“实”。舆论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名称上,不如凝聚在政府各部门如何落实职能转变上来。
不难看出,梁思奇是把“名”和“实”割裂或对立起来了;把机构的“名称”与“职能”割裂或对立起来了;把名称一事看成小事了;对此,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驳斥如下:
一、每个机构都有一个最佳状态的名称,我们应该去探求:
“还企业及管理中的各项事物以本来面目——最佳状态”是上海铁路局、九寨沟风景区、首都机场医院等40多家单位借鉴的精细管理工程的精髓,机构的名称,也是一个事物,也有一个最佳状态的名称,我们应该去探求这个最佳状态的名称。
二、机构的名称,应具有和体现专业性、功能性:
不同于人的名称,机构的名称,是必须具备和体现专业性、功能性的;不同于给人起“名”或求“名”,给国家一个机构起“名”或求“名”,应从专业性、功能性、科学性、文学性等多种角度去综合考虑,所起出来的“名”,应能直接、真实地反映一个机构的本来面目,体现一个机构的专业性和功能性。
三、机构的“名”,与机构职能并非矛盾:
机构如拥有一个与其功能相配的合适的名称,往往是有利于机构的职能落到实处的,机构的“名”与机构的“职能”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正向的辉映、呼应关系。
四、机构改革时,起“名”非小事:
给被改革的机构起“名”或求“名”,是机构改革中的一件事情。如果放着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最佳的名称不用,而改用一个少数人认可的、有明显瑕疵的名称,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不良习气,被改革的机构的人员,就容易上行下效,也在今后的改革中,不重视大多数人的愿望、建议和利益。
五、给机构起“名”,反映起“名”者的水平:
一个领导的说话,能充分反映这个领导的水平;一群人为国家一个机构起的“名”,也是能充分反映这群人员的水平的。一群人员连为机构起“名”或求“名”这样相对简单的事情或基础类的事情,都做不好,人们能相信他们做好更复杂的改革事情吗?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名词,按照“美丽中国”的境界和要求,我们可以不苛求机构改革的设计者拟出的改革方案完美无缺,但是,我们要求机构改革的设计者集合社会的智慧,为被改革的机构找到一个最佳的、与机构职能相配的、与“美丽中国”相称的“名”。
链接:
1、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对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三点建议
2、江苏委员牵头建议“改名”,90名委员呼吁还叫“卫生部”
3、91位“老九”喊不回“卫生部”?
4、新华网评:机构改革莫争“名”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