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万千条——杨柳文化


  杨柳本是一家人。在《树木学》中,有一科叫做杨柳科。杨柳科中常住着杨树、柳树两兄妹。杨柳科结构简单,但规模不小。杨树属约100种,柳树属更庞大,约520余种。杨树“五兄弟”:白杨、大叶杨、青杨、黒杨和胡杨,个个是俊郎。柳树“三姐妹”:垂柳、旱柳、银芽柳,个个是靓妹。这是人们常将杨与柳相连的原因之一。

  杨柳兄妹牵手走。从树木学提供的资料看,杨树与柳树的分布区域大体相同,主要在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可谓是足迹遍布全中国。杨树与柳树都是中国北方重要防护林、用材林、绿化美化和水土保持树种。因此,杨树与柳树相依相伴,无论风雨,浪迹天涯,不离不弃。在风沙前沿,杨树与柳树相伴;在道路两旁,杨树与柳树相伴;在工厂、在庭院,在房前、在屋后,杨树与柳树相伴;在渠系、在水岸,杨树与柳树相伴。无论何时何地,总能见到一个昂首挺胸,彰显精神,一个婆娑多姿,彰显温柔的场景。不仅柳条可以作为编织材料,山杨树的萌条也是重要编织材料。这是人们常将杨与柳相连的原因之二。

  柳树姓杨受皇恩。自隋唐以来,人们不断传颂着关于“柳树姓杨”的经典故事。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杨广(569-618年),对国政有恢宏抱负,并戮力付诸实现。在他执政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暂不说其类似于秦始皇修筑长城一样的暴政性质,单就说修建大运河,则是密切祖国南北方联系的重大举措,为推动后世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大运河开凿通渠后,根据大臣们的建议,杨广决定在大运河两岸栽植柳树,并亲自到植树现场。为带动植树蓬勃发展,杨广决定御书赐柳树姓杨,让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至此,柳树便有了一个皇姓——杨。这是人们常将杨与柳相连的原因之三。

  哥不与妹争春风。柳,历来为中国人所喜爱。柳树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其姿态婆娑,清丽潇洒,微风摇曳的动感,给人以亲切优美之感,令人有无限想象空间。毫无疑问,柳树之美,集中在春夏两季。在春日里,嫩绿初上,微风吹动,桃红柳绿,恰似含苞待放之时害羞的小姑娘,分外迷人。这时,挺拔高大的杨树挂满正在伸展的小片叶子,恰似懵懂稚嫩的男童。在夏日里,柳叶伸展,柳枝低垂,风摆杨柳,婀娜婆娑,飘逸非凡,恰似靓丽的大姑娘。这时,杨树也郁郁葱葱,叶片肥大,昂首挺胸,景色初上。盛夏过后,杨树和柳树都开始为过冬打算,营养回缩,叶片由厚变薄,由重变轻,由深绿变浅绿,再由绿色变黄色。变得轻薄的杨树叶子,在风力作用下,会沙沙作响,所以称之为“响杨”。变得发黄的杨树叶子,如同银杏叶子一般,呈现金黄色,远远望去,一大片杨树林就是一大片金黄色,甚是好看。进入冬季,杨树换上冬装,在阳光照射下,高大的树冠以及灰白色的枝干也非耀眼夺目。

  沙漠旱柳配胡杨。胡杨是杨树家族古老珍奇树种之一。在维语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树干通直,树叶奇特,一生三变叶,幼树时呈柳叶状,中树时呈圆叶状,大树时呈枫叶状,人们叫“三叶杨”,其实就是叶三变或者三变叶。即使同一棵大树,生长在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老枝条上的叶圆有缺口如枫叶,又称它“异叶杨”。胡杨常年生长在沙漠,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都说杨树寿命短,岂不知胡杨寿命却很长。“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这是对胡杨生命力极强的生动写照。这“三个一千年”使的胡杨落下“沙漠英雄树”的美名。胡杨是新疆荒漠和沙地上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以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两岸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缘许多河流的下游最为集中,形成千里“绿色走廊”。新疆沙雅县沙雅镇其力巴克村有一颗被确认的“最长树龄的活胡杨树”,树龄1420年,树高17.5米、胸围7.6米、胸径2.4米、基围8.5米、基径2.7米。胡杨有顽强的品格,也有独特的美。胡杨在朝日、夕阳的照耀下,它的千姿百态显得更加文雅优美。旱柳虽没有胡杨那样“沙漠化”,但也是“女中豪杰”,沙中“女英雄”。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耐寒,耐旱。大家所知的馒头柳、绦柳、龙须柳都是旱柳的栽培变种。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宁夏旱柳柳枝嫩黄,袅娜多姿,成为沙区报春使者。身处沙区的文人墨客以旱柳为题抒发情思。宋代张舜民感叹“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司砍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在沙漠绿洲宁夏,每逢端阳节,家家户户总要门前插柳挂杨,以兆兴旺。回族妇女擅长“口弦”,是以柳叶或柳枝管皮作簧片,吹奏动听曲调,表达美的追求。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分布于西南高山、东北、华北、西北,纬度越低种类越少。柳属植物的通称,为落叶乔木,树高20-30米。柳树分垂柳、旱柳、银芽柳。垂柳,又叫杨柳;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银芽柳,又称棉花柳。在北京常见的馒头柳、龙爪柳是旱柳的变种。《山海经》对柳树就有明确记载,柳树当有悠久的栽培史。柳树适应性强,是庭园绿化的重要树种。人们将柳树栽植于池边湖岸,间植花桃,桃红柳绿,绿丝婀娜,红枝招展,是园林造景常用手法。昔日的长安“灞桥烟柳”,今日的西湖“柳浪闻莺”,贵阳的绵溪“桃溪柳岸”,都是以堤岸、垂柳、水面为元素构成景观。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传旨,“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所有大唐驿道柳树成荫。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有棵“唐柳”,又叫公主柳,传为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以示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怀念。晚清名将左宗棠出任西北,倡导军民在潼关至新疆的驿道沿途植柳,长达数千里。现在仍保留那时栽植的柳树,人称“左公柳”。

  “倚风杨柳舞频欹”。陕西宝鸡凤翔县,故称之雍州。在县城有一风景区叫东湖,古时叫“饮凤池”。相传,在周文王元年曾有凤凰在此地饮水,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特别喜爱“饮凤池”,便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并修筑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因东坡之功,“饮凤池”又改名为“东坡湖”,简称东湖。在修筑凤翔东湖20年之后,苏东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有“姊妹湖”之称,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东湖不大,但景色不差。“湖内红花间白花,湖边游女停香车”,“风绕微波绿满池,倚风杨柳舞频欹”。后世人称“凤翔三宝——东湖柳,柳林酒,姑娘手”。其实,凤翔三宝都与柳树有关,东湖的柳树,柳林镇出产的西凤酒,以柳编为代表的手工艺产品。时过境迁,宋代苏东坡先生所栽植之柳树已经故去,但清代左宗棠先生所栽植的柳树仍安在。现时的人们在“东坡湖”欣赏“左公柳”。

  “任它离恨一条条。”柳树是名树,灞桥是名桥,灞桥与柳紧相连。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修桥称“灞桥”。王莽地皇3年(22年),将灞桥改名为“长存桥”。唐时,灞桥规模最大。此后,在宋、元、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清乾隆46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但已非昔日规模。清道光14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按旧制重建。柳是“留”的谐音,“折柳”以示“挽留”,故此“折柳送客”的礼仪。在唐朝时灞桥设驿站,送别亲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折柳相赠。《西安府志》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渭桥,青门垂柳百千条。长杨西连建章路,汉家林苑纷无数。萦花始遍合欢枝,游丝半罥相思树。春楼初日照南隅,柔条垂绿扫金铺。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自怜柳塞淹戎幕,银烛长啼愁梦著。芳树朝催玉管新,春风夜染罗衣薄。城头杨柳已如丝,今年花落去年时。折芳远寄相思曲,为惜容华难再持。”张咪的歌曲《灞桥柳》唱到“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有柳树,春色更风流。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腊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白居易《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是容易扦插的速生树。古代寒食节、清明节,家家门前插柳枝。宋时这种习俗更盛,门前插柳枝,头上戴柳条,坐插满柳条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清明扫墓插柳条以示纪念。“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将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这描述的是春游踏青的景象。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成语“柳腰莲脸”出自韩偓《频访卢秀才》“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用腰似柳、脸如莲来形容女子之美。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历代咏柳的名作佳句不胜枚举,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的《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每一首诗作都称得上是“脍炙人口”。

  “半留相送半迎归”。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与送别同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孟郊《古离别》:“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之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许浑《重别》:“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韩琦《新柳》:“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晏铎《咏柳》:“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中国古典作品以柳象征“别离”,中国人喜聚不喜散,相别之际,情意绵绵,依依不舍,柳枝最能代表这种意境。

  是柳非柳为柽柳。有一种树,其名字中也带一个柳字,但与杨柳却不在一个科。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柽(读音cheng别误读为guai或sheng)柳。在树木学中,柽柳单独开科、单独设属,即柽柳科柽柳属。就是说,柽柳是柽柳科怪柳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稀为乔木。小枝下垂,纤细如丝,婀娜可爱。在夏秋之际能够开出粉红色花朵来,这是垂柳、旱柳所不能。柽柳根系发达,分布在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和沙埋,被流沙埋住后,枝条能顽强地从沙包中探出头来继续生长,是防风固沙和盐碱地造林优良树种。柽柳别称西湖柳、观音柳、三春柳。干不甚大,赤茎弱枝,叶细如丝缕,婀娜可爱。一年作三次花,花穗长二三寸,其色粉红,形如蓼花,故又名三春柳。其花遇雨即开,宜植水边池畔,若天将雨,柽先起以应之,又名“雨师”。叶经秋尽红,负霜不落,春时扦插易活。古人用“飞桥自古双溪合,柽柳如今夹岸垂”的诗句描绘柽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