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逼出来的


  我一直在琢磨,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

  显而易见,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讲,能够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既能保住皇权皇位,又能顺天下大势,推动社会进步。而爆发革命,对清廷是最坏的结果。不仅皇位保不住,整个皇族也作鸟兽散。事实也证明,辛亥革命以后,不仅皇帝在中国成为历史,就连清王朝自己历代祖先的寝陵都被盗窃一空。慈禧太后,这个风光了一辈子的女皇,最后也落得尸骨被抛撒一地。

  我要问的是:清廷为什么不积极顺应历史,推动君主立宪而避免革命的爆发呢?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爆发是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笼统的说法当然也不错,但是并不准确。实际上,辛亥革命爆发时,西方主要的国家对清廷基本上是支持的。特别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大大改变了对洋人的态度,甚至到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地步。此时的西方,也认识到,中国太大,任何一国都无法独吞,所以开始从打击清廷的立场,转变为扶持的立场。比如为了减轻清政府偿还《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西方各国同意将中国海关关税提高到百分之十二点五,仅此一项,使清政府的海关收入就从500万两白银,提高到3600万两白银。以美国为首,他们还将“庚子赔款”的大部分返还中国政府,专门用于办教育和开设医院。

  那么,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出了大的问题?

  也不是。据相关的资料,从1895年起,清政府推行经济改革措施,大大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制定了关于《公司律》,《商人通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推动民间商人投资铁路,矿山,纺织,造船,电力,金融等等,开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格局。应该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相当好的。

  有资料显示,从1895年到1911年,中国新设立工矿企业490家,其中完全由民营投资的404家,资本总额达到一亿多元。当时应该是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

  社会政治改革层面的情况如何呢?

  客观的讲,清政府也不是完全不改革,所谓“清末新政”,还是有些内容的。比如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五大臣考察后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是拯救中国,也是拯救清廷的根本措施。1906年8月,慈禧太后根据五大臣的意见,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清廷又宣布成立资政院,各省成立咨议局。资政院是一个立法机构,大体相当于国会。而各省的咨议局,也大体相当于地方议会。客观的讲,这些措施还是进步的。就是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那么,为什么会爆发革命?而且为什么清廷短短数年就灭亡了呢?

  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政府面对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缺乏解决矛盾的勇气和诚意,抱着能拖就拖的消极态度。把一家一姓的天下和权力,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为了维护皇权,不惜与天下为敌。

  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存在尖锐的三大社会矛盾:

  其一是满汉矛盾。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事件以后,满人治理国家的执政能力已经遭到普遍的质疑。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清朝政府表现软弱无能。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是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持满人名义上的皇室地位,由汉人掌管国家行政权力,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

  但是,满人的最高统治者不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迟迟不愿意让出政治权利,在政治改革上明显缺乏诚意。

  慈禧太后本来已经宣布要实行立宪,但是她又说要九年以后才实施。1908年她已经75岁,再过九年,就是84岁,也就意味着她在有生之年并不打算立宪。让人感到她是在敷衍;各省的咨议局成立以后,纷纷请愿,要求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但是都被清廷以条件不成熟予以搪塞和拒绝。后来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迫不得已中推出“皇室内阁”,其内阁成员竟然主要由皇室成员组成,国家的主要权力依然紧紧掌握在满人和皇族手中,这更加暴露了清廷的立宪仅仅是名义,不放弃皇权的真实意图。

  这种缺乏诚意的结果,是汉人中的上层政治人物长期被排斥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大大激化了满汉矛盾。特别是满人在军队中排斥汉人,猜忌汉人,导致大量的汉人军官和士兵得思想开始倾向革命,同情革命。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以后,摄政王载沣主理朝政,他不仅没有顺应潮流,实现军队国家化,反而进一步排挤袁世凯,建立皇族私家军队,将一批无能的八旗子弟安插到军队担任高级职位。引起汉族军人的强烈反感。

  其二是知识分子矛盾。

  1906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两千年来中国读书人以科举取士的道路被打断了。数百万的知识分子惶惶不可终日。但是,政府并没有给这些人以出路。大量的读书人中,再也不留恋满清的政治体制。家境好的出国留洋,特别是到日本学习军事,接受了日本的民主进步思想,或者孙中山同盟会的革命理念。还有许多投笔从戎,加入新军,成为新军中的中下级军官,这些人也是辛亥革命的主力。所以,绝大部分读书人,都成为清廷的掘墓人。

  其三是关于私有财产保护。

  本来清廷在1901年就宣布,向民间开放铁路权,鼓励民间资本修建铁路。但是,到了1911年,政府又以莫须有的借口,要收回这种权利。这样出尔反尔的行为,引起民间资本的极大不满,直接引发铁路风潮。“护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可以看出,清廷政府在处理当时的三大社会矛盾上,完全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其实就当时情况而论,与其被人革命,不如自我改革,应该是朝野共识,但是,清廷和皇室不顾民族国家大义,而是把维护一家一姓的江山社稷放在首位,以致倒行逆施,不断激化矛盾。他们在处理满汉关系上,得罪了广大汉人,特别是汉人官僚阶层;在处理朝廷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上,得罪了广大的读书人,使本来应该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全部走到自己的反面;在处理私有财产关系上,得罪了民间资本家和广大商人,使他们看到清政府反复无常,不讲信用。所以最后民心尽失,只有被人推翻一途。

  辛亥革命其实是逼出来的。正如梁启超所说: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一大工场也。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皇帝的权威打倒了,民国的权威却没有建立起来。清朝政府倒台后留下的权力空间,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填补。除了民国初年有一个短期的民主实践,中国再一次陷入内乱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以致后来让恶邻日本入侵,中国加入长期抗战,现代化进程被再一次打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