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两种知识


  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知识有各种各样的,知识也是无限的,极为庞杂的。

  我把人类的知识抽象成为两种:

  一种是可以客观认知的,或者说是可以复制,可以逻辑推导,可以判断,可以观解的。

  这一类知识,比如数学定理,物理学定理,天文学的观察,化学的反应过程等等。

  比如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它是可以证实的,

  水在摄氏100度会沸腾,它也是可以复制,可以重复的实验。

  这一类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它和人的主观态度没有关系。

  人类还有另外一种知识。

  这种知识和人的主观态度有关。

  比如宗教知识,比如涉及人的信仰方面的知识。这一类知识的确立,必须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认同。

  佛教的教义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六道轮回”,这种理论认为,人和世间一切有情,都会在“天界,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个层面里轮回,决定你进入那个层面的,取决你在前世的行为,你是行善,还是作恶。这种轮回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之上的。佛教认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基督教的救赎理论,是建立在“原罪”的基础之上的。

  基督教的理论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出来人,就是亚当和夏娃,他们生活在伊甸园,非常幸福。但是,由于蛇的诱惑,他们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发生了变化,所以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

  这就是人类的“原罪”,所谓原罪,就是人背离了上帝的意志。

  关于这一类的知识,他的特点是,他不能复制,不能逻辑推导,也不能观察。什么“六道”,什么“伊甸园”,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因为这一类的知识的确认,和人的生命态度有关。和人的主观意志有关。

  当你相信佛教,你自然也就能接受“因果”的佛教伦理;

  同理,你如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你也会相信上帝对你的救赎。

  问题在于,这些年以来,我们的整个教育理念中,只有第一类知识的存在,我们的学校,社会,也一直只从事第一类知识的教育。我们长期漠视第二种知识的存在,更不用说开展关于第二种知识的教育了。

  这些,其实是这个社会存在深刻危机的根源。

  那么,第二种知识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简而言之,第二种知识的价值,就在于确立人对生命的态度。

  比如,佛法认为,在从一个无限的过去延续到无限未来的生命长河之中,人的所有行为作为“业”,被刻印在生命的深处。过去的“业”决定现在的命运,现在的“业”决定未来的人生。一个人在当下如何生活,他的确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你现在如何生活,就会把什么样的“业”积蓄在生命之中,从而决定你以后的命运。也就是在六道轮回中,你会去哪一个层面。

  这有点像一个伦理账户,或者说是一个“业”的资产负债表,这张表会一直起作用,并且决定你未来的状态。

  这种理念在实际上起着一种警告的作用,他告诉你,如果你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遵守道德的要求,将来就会遭到报应和惩罚。

  类似的观念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也存在。

  基督教的信仰中有这样的规定:如果相信神并且做与神的意志相符的善行,就能够进入天国;相反,如果不信神并且做与神意相悖的恶行,就会堕入地狱。

  对天国的向往和对地狱的恐惧,这种情感强烈地左右基督徒的行为。因为人们知道自己在现实世界的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毫无疑问,这就起到了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

  所有的宗教信仰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人们对于彼岸的关注而约束此岸的行为。

  所有的宗教信仰构成社会道德的根本源泉。

  第二种知识的提出,意义何在?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社会共识问题,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即:有神论而不是无神论,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有人就问我,为什么?

  其实从人类的本质来说,人们总是设想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冥灵世界,并且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意。这种观念是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的,是人类具有高度精神机能的表现。

  由于人们对这种冥灵世界的敬畏,从而才会在现实的生活中,控制自身的本能欲望冲动,确立指导自己正确生活准则,这,就是一种宗教精神。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很可能就是身体文化(欲望)的急剧膨胀和灵魂精神的极度萎缩并存。中国当今社会最令人忧虑之处,就在于道德底线的崩溃,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民族,是极为可怕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引起人们的普遍焦虑?我们生存的环境,包括空气,水,为什么会急剧的恶化?为什么官员的腐败呈现崩溃之势?为什么人们在普遍的丧失耻感?如此等等,都和人们心中没有信仰有关。没有信仰,就没有超越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无所畏惧。

  康德讲“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其中头上的星空属于第一种知识,而心中的道德律,就是第二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