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终于在三中全会后,正式推出新股发行改革意见,在政治上可谓是恰到好处。中国经济正处在表面上的资金错配期,既需要资金的地方, 资金可谓宝贵,一金难求,民营领域资金成本过高;而资金却大量堆积在艺术品投资、收藏、房地产以及其他过剩产能领域,如何让资金能够配置在适当的领域,让 阿哥资金流动的渠道通畅,是中国股市的使命,也是其赢得投资价值的必经之途。暂停一年多之后,此次IPO新政的推出,可谓任重而道远。
新政有一些亮点:
一是向注册制靠拢。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门和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 判断。投资者应当认真阅读发行人公开披露的信息,自主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自主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股票依法发行后因发行人经营与收益变化导致的风险。
二是有意遏制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发行人控股股东、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开承诺: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申购情况协商确定发行价格。被剔除的申购份额不得参与网下配售。
三是透明化。定价过程透明,遏制过程中存在的人情价和利益输送。在网上申购前,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披露每位网下投资者的详细报价情况,包括投资者名称、 申购价格及对应的申购数量,所有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以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确定的发行价及对应的 市盈率等。
四是扶持机构投资者。引入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网下发行的股票,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网下配售的股票中至少40%应优先向以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和由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配售。利好券商和公募基金,但是没有考虑到私募基金。
五是加强了借壳上市的监管,明确借壳上市条件与IPO标准等同,不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
六是上市一年内业绩出现50%下滑或亏损者将受惩处和稽查,这对粉饰报表的行为是一大打击。
七是优先股推出,缓解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对于社会资金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渠道,也是理财机构比较好的配置资源。
新政的问题:
一是证监会的权利和权力仍然在进一步强化,尽管看起来这是向注册制过度的一个方案,但是注册制的核心是削减监管机构的权利,把上市的权利交给市场交给投资 者,但是监管证监会此次改革将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判断,但其实实质上是甩掉了包袱和责任,但没有相应减弱好处和权利。即使在信息披露合法 合规的审核方面,依然可以寻租。
二是应该由交易所承担的责任,此次改革没有提及,尤其是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合规性的问题,由交易所承担主要功能,但是证监会仍然是大包大揽。
三是在退市问题上仍然裹足不前,创业板可能实行直接退市,但在主板上,虽然规定借壳上市条件与IPO等同,但是在中国A股上市,问题不在条件,而在排队。如果借壳不排队,壳资源仍然有很大价值,免除不了投机、垃圾股乌鸡变凤凰的现象。
对股市影响:
一是新股开闸后,炒新仍然是一个主题,财富效应仍然在新股上市后的暴涨,因此,申购新股是今后赚钱主要来源。
二是中小盘股将再次爆炒。新股发行初期均为小盘股,这对同行业的小盘股将有带动效应。尤其是,此次发行新股,是在长期供给为零情况下开闸,加上新政遏制定价过高,投行机构为了讨好长期客户,发行价格将被拉的很低,在一二级市场将形成巨大差价,这将为申购炒新加一把火。
三是优先股在中国可能成为一个风险较大的投资品种,优先股推出在管理层其主要动机是解决国有大行资本金缺失问题,资本金缺失的原因是疯狂扩张资产,但是国 有大行最近几年投入平台和房地产的贷款数量庞大,是今后可能发生不良资产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投资优先股,其实是对这些不良资产接盘,投资者不可不慎。
四是优先股和IPO新政对冲了对A股来讲长期的风险:比如宏观经济的下滑、局部的金融风险、资金的紧张、企业业绩的下滑等等,短期A股有上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