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董子---有德之州长相忆


 
诗出青山雨,歌罢彩虹飞。
久坐书屋,两眼发呆。雨后初霁,驾车离京,信马由缰东南行。途经德州,“董子文化街”招牌吸引了我的目光。
董子,董仲舒,中华文明崛起的重要人物,读书人必须一拜。
我停车移步,在当年董子读书地放飞思绪,希望收获一点灵感。
董子铜像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伟岸屹立于流水环绕、诗书飘香的文化街畔。在人类少年时期,董子把当时的中国人分成了“天子、良臣和善民”,让人们各有所求、各安其位,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社会结构。董子“君权神授的大一统思想”让汉武帝以及其后的中华帝王们有了“天子”般的自信,汉武帝开疆拓土,击匈奴、并朝鲜、诛百越、愈,征服了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董子倡导“崇儒家、兴太学、重选举”,为国家培养和擢拔大批良才,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董子还把“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注入了汉代以后连绵两千余年中华百姓的脑海里,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保持了一种相对和谐状态。一个国度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和灵魂,董子的故事做出了最好注解。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董子的“天人感应”等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夕阳如血,在文化街一个泰国风味餐馆里吃完晚饭后,我对老板说:“我忘了带钱包,把这部三星手机放在您这里,我去停车场去取钱。”这位老板淡然说道:“不必不必,有钱就给,没钱就算。”这让我有了一种被信任的感动。
是夜,带着一种亲切感的累,我住进了附近的如家(儒家)旅店。
如家窗前,明月清幽,我的思绪回到了《1942》:在上世纪中叶那个动荡年代里,我祖先离开了中原大地,穿戈壁,走大漠,落脚大西北。我曾五洲飘荡,四海为家,故乡的概念在我的心中已经很淡了,今夜圣人读书地,我却找到了心灵的故乡。
次日,文化街费志振先生热情地给我介绍了这里的人文故事。其后两天,漫步文化街,静坐小河边,回望中华文明崛起的那个大时代,我思路大开,终于为长达三年的拙作《试验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书里,我融入了董子所弘扬的“仁义礼智信善美”这种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从大处说,这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从小处说,这也是保障我们人生幸福事业顺利的重要因素。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董子对这本书的首肯,这让我多了几分自信。
踏入董子街,不虚德州行。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的诗歌道出了我的心思。再会,有德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