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版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出炉,《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外发布,提出20条改革举措,上海从“管国企”变为“管国资”。根据改革目标,上海将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和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一直以来,上海国资是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国资系统。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大,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但是上海国企的通病往往都是“大而不强”。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的,以前的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目前的国资国企现状,与形势的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要求、与群众的期待,有差距、有不足、有不适应。
这次上海出台的国资20条改革举措,被称之为第二大国资系统的再起航。专家们认为,此次《意见》的最大亮点,就是在分类监管、国资布局、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股权激励等方面都有创新。不过,笔者认为,此次《意见》分类改革措施似有美中不足,应该步子再大一些,而具体分类的也可以更加清晰一些。
首先,没有触动政企不分的核心人事问题。笔者认为,人事制度应完全分开,不能把企业雇员当成公务员看待,也不能再套用公务员的薪水标准,否则不利于国企业效率的提升,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级别,一直是国企改革的顽疾。在去年9月和今年6月,上海和广东分别就“取消国企行政级别”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试点改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因触及国企改革的核心利益,各方努力并未取得明显效果。这次《意见》也没有将国企的政企分开问题根本解决,所以改革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此外,这次上海国企改革,尽管在竞争性领域放开行政任命,只管三个岗位(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其他都放开,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但是笔者认为,以上这三个岗位恰好是国企中最关键的岗位,一旦企业在宏观层面决策失误,其结果就像中国远洋、中国铝业那样给企业带来不可逆的灾难,所以这三个岗位不放开,其他的国企中层职位市场化,对于国企的改革步子迈得不够快。
再者,没有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民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意见》虽然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在如何引入民间资本控股国企,促进国企改革方面,《意见》没有提出。
尽管目前国家取消了投资门槛,但还是有很多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国企,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不少国企体量巨大,民营企业想要参股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最少要获得10%的股份吧,这就需要民营企业拿出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本,这不是一般民企可以随便拿出的。其二,民企普遍担心进入国企后没有话语权,还被别人驾驭,主要的利益,甚至全部的利益都被大股东拿走了,这就是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国企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在这次上海国企改革《意见》中,发展民企控股国企混合所有制方面改革的步伐不够大。民营资本进国企,不能够一步到位,应当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优先从竞争性较强的领域、规模较小的国企进入。“累积投票制”的改革可以先行。国企改革不仅要在产权多元化方面改革,同时应该有一系列制度上的深层次改革。比如,体量巨大的国企暂时无法从母公司层面实现多元化,可以拿出一些项目做试点;民营企业可以“组团”投资国企。
其三,近年来随着央企、国企利用手中资源的优势争当地王,并且不断推高各地房价的情况频频出现。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央企不得进入房地产业,并让央企退出该领域,但是这样的举措效果不彰。
而如今作为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国资系统,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庞大,国资总额达到10万亿,其下有众多国有房企,这些国资房企除了谋利之外,更应该分担社会责任,应该退出房地产市场,不要扮演助推房价飙升的角色。而在这次关乎上海国企改革的《意见》中,对国企退出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却只字未提。
最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序幕,而上海国企改革为全国国企改革创造很多新的做法。既然要实行混合所有制,相信随着明年初IPO开闸,上海国企IPO步伐将加快。如果上市的国企符合要求那也没啥问题,但笔者担心的是,国企上市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那么上市国企的质量就会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国企上市体量巨大,会引发股市的震荡,另一方面,部分在竞争性行业国企质量不佳,在退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上市,是对A股市场其他上市公司的不公。
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了序幕。不可否认作为上海国企改革《意见》跟过去相比进步不少,也有很多闪光点。但是国企改革20条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政企不分的弊端,没有鼓励民资控股国企,没有让国资房企退出房地产市场,但会让更多的国企因混合经济模式走向资本市场。所以《意见》对整个国企改革的推动是有瑕疵的!国企改革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