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汉是拔河运动发源地


 襄汉是拔河运动发源地 

(作者 魏平柱) 

    拔河,这种体育运动,追根溯源,起于军事训练。古称牵钩,又称拔绠拖钩。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历史上楚吴之争,长达八十余年。楚国为了有效地与吴国争斗,于楚康王十一年(549)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舟师,牵钩大概就在这时,开始做为军事课目,用来训练水军。后来传入民间,在襄汉一带形成风俗。常于正月十五日举行竞赛。最初用篾缆,后来改用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绳索数百条,竞赛时挂于胸前。队员分为两队,两向齐挽。大绳中间插大旗为界,震声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南北朝时期,襄汉一带拔河活动尤盛。梁简文帝萧纲在任侨治雍州刺史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曾下令禁止老百姓开展这项活动。不仅未能禁绝,反而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到唐代,拔河这种竞赛活动,却意外地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曾多次主持过拔河比赛。据《旧唐书·中宗纪》载:景龙四年(710)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并诸学土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宋代王谠在《唐语林》中对这场拔河比赛,描述甚详: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竞输。韦巨源、唐休璟年老,随绠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令左右扶起。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拔河场面,该有多么热闹。唐明皇李隆基,多次在御楼主持拔河竞赛。有一次,参加的人多达千余,以至于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唐明皇还特意写了一首《观拔河俗戏》的诗,诗前小序说:俗传此戏必致丰年,故命北军以求岁稔。诗是这样写的: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芨案,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皇帝写了诗,大臣们便有奉和应制之作。时任中书令的张说,便写了一首《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诗是这样写的: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有个新科进士薛胜,为此写了一篇《拔河赋》;文辞甚美,当时竞相传颂。现附录于后,供欣赏。

 

附:

拔河赋  (唐·薛胜)

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伊有司兮,昼而于麻,宵而于纫。成巨索兮,高轮困。大合拱兮,长千尺,尔其东西之首也,派别脉分以挂人胸腋。各引而向以牵乎强敌。载立长旗居中作程,苟过差于所志,知胜负之攸平。于是,勇士毕登,嚣声振腾。大魁离立,麾之以肱。初拗怒而强项,卒畏威而伏膺。皆陈力而就列,同拔茅之相仍。嗔目最质,壮心凭凌。执金吾袒紫衣以亲鼓。伏柱史持白简以鉴绳。败无隐恶,强无蔽能。威若吞敌于胸中,惨莫蒂芥。又似拔山于肘后,匪劳凌竞。然后一鼓作气,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绳则直。小不东兮大不东,允执厥中,鼍鼓逢逢,士力末穷。身挺拔而不动,衣廉檐以从风。斗甚城危,急逾国蹙。履陷地而灭趾,汗流珠而可掬。阴血作而颜若渥丹,胀脉愤而体如瘿木。可以挥落日而横天阙,触不周而动地轴。孰云遇敌迁延相持蓄缩而已,左兮莫往,右兮莫来。秦皇鞭石而东向,屹不可推;巨灵踏山而西峙,嶷乎难摧。绳攥扑而将断,犹匍匐而不回。大夫以上停眙而忘食;将军已下碱阙而成雷。千人扑,万人哈呀奔走岔尘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嗟夫虚声奚为,决胜在场。实勇奚为!交争乃伤。彼壮士之始至信其锋之莫当,泊标纷以校力突绳度而就强,懦绝倒而臆仰,壮乘势而头抢。纷纵横以披靡,齐拔刺而陆渠。天子启玉齿以璀灿,散金钱而莹煌。胜者皆日: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宠光。将日:拔百城以贾勇,岂乃牵一队而为刚。于是,匈奴失筯,再拜称觞,日:君雄若此,臣国其亡。

摘自《全唐文》卷618

 

(原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10月出版《临汉文史考析》潘世东转载于魏平柱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