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中国历史的仕途原理(11月4日)


闲论中国历史的仕途原理(11月4日

 

关键词:中国历史  仕途  权力更迭  体制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这是摆在中国官场仕途的不变命题。不管是帝王还是臣子,遵循的往往是任人唯亲的原则,假如被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异类”,那么大体难以得到善终。

古代帝王,由于后宫美女众多,所以相当多的帝王都有很多孩子,但可以继承的王位只有一个,选择自己喜欢的皇子,还是选择最有才能的孩子,来继承自己的衣钵,这也是摆在历代帝王面前的难题。

帝王喜欢的或者像自己的孩子或许会比较平庸,有才能的也许会很快放弃自己所确定的国策与方针路线,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很快消失,自己被后世忘却。

帝王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孩子,所以在没有得到王位继承权之前,皇子们都为了得到父皇的关爱而煞费苦心,但考虑到主少母轻,自己撒手人寰之后,孤儿寡母的难免会受到官场那些奸佞的欺负,所以先王都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把那些“刺儿头”拔除干净,假如来不及,就会给继任者留下几个顾命大臣。

 

跟先皇主观良好愿望相反的是,顾命大臣往往都很难得到善终,继任者往往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把那些顾命大臣当成绊脚石一般清除。历史就是如此往复。即使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洪武朱棣、康熙乾隆那般神武之明君,都难以给自己的继任者一个无咎的天下,一个抱团的朝廷。

任何由于军事或者政变而夺取政权的新君,都会用自己的亲信逐步替代先皇留下的顾命大臣,所以虽然先皇留下顾命大臣,大体是从辅佐新君的角度之善意行为,但那些顾命大臣能得到善终的,实属凤毛麟角。这种在朝廷之上权力之循环,在边境内外城头变换的旗帜,大体都会是在类似的原理之下变换了不同的剧情与主人公罢了。

在那些权利纷争之中,有人成就了当世的美名,给后代与自己的亲信党羽带来了荣华富贵,另一些人则使得相近的家族都受到连累,被流放被处死——而罪名,是根本不需要有,也根本不需要调查,被诛灭或者边缘化的顾命大臣自己无论如何辩驳都无济于事的。

 

有资历的人往往都会有能力,但其执行的往往是“先皇”的政策,假如任由他们去继续从政,那么继任者如何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呢?这个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官场仕途通行的惯例。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是有人情味的,而且是让自己取得政绩的唯一可行道路——没得选择!

旧臣记得的永远都是先皇的恩典,而且大体对自己缺少必要的尊重与敬畏,所以在继任者与顾命大臣之间难免会产生发至内心的排斥,而继任者假如不能重用自己的亲信,又何以收买下属之心?也只有借助下属的忠心与才干,才能让自己在党羽的支撑下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这也算是中国人在政治上的智慧了。

 

中国式的权力更迭,大到朝代更迭,小到太子易位,从内部的政治与军事政变到来自外部的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即使是实行变法改革,都牵涉到新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到处与时刻都充斥着阴谋与血腥。

其实中国自古,在官场与部队之中,甚至在乡野之间,站队的问题都是首要问题。能力的高低,德行的好坏往往是作为辅助标准来衡量的。

治世之能臣转个方向就可以成为乱世之枭雄,在某个时候成为股肱之臣,世易时移就会成为乱臣贼子,成为被放在祭坛上的牺牲。所以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不管是基于等待时日的韬光养晦,还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无能为力,即使在都市之中,在朝堂之上,在山野之间,都倾向于遁世。

 

在历史上的帝王,以文德怀柔治国的往往称“宗”,以武力开拓疆土的往往称“祖”。那之后的基本称“帝”,谥号是对其盖棺定论。当帝国确立之后,继任者往往都是在温室里长大,不擅长武功,或者是希望频遭战事蹂躏的家国天下,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国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又难以平衡。

开国元勋往往都拥兵自重,诸如汉晋分封的诸王,唐朝的藩镇,明朝的藩王,不管是同姓还是异姓,如果朝廷没有相应的制衡手段,注定会威胁到朝廷的生存,所以体制中的以文治武就成为必然。通俗地说是“党指挥枪”,就是立场决定命运。

 

宋代是真正的“党指挥枪”的体制,不仅崇文抑武成为长久的国策,更是在战场上宁可让将士们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都要按照皇帝亲自或者不懂军事的特使所制订的作战部署去抵御外部强敌。即使皇帝很少御驾亲征,都要把军队的指挥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的使者即使再不懂军事,都可以在千里之外“遥控”战争。

宋朝的崇文抑武国策与所形成的体制,不仅给那些信口雌黄的文人臣子以广阔的平台,成为文人的乐园,更多的是学院派与理论体系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来自前线的实操性的将领。而在前线更多的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缺乏战斗力的局面,即使如传说中的杨家将、岳家军之类的战神,也仅仅是寥若晨星。

 

我们不应该忽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但在战争中居于主要位置的更多的应该是刚强勇猛,而不是阴谋狡诈。内政与外交,经济与军事,往往是帝国生存的支柱,或者发展的两翼,整个国家的体制关乎个人仕途的兴衰,而个人也会对国家的走势起到某种程度的影响,所以识别仕途原理具有难以忽视的意义与价值。

 

贾春宝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