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定位的思考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上游,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和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交汇地带。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汇聚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革命等多元文化。甘肃的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显学。甘肃境内较好保存长达3000余公里的秦、汉、明三代长城;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等优质艺术资源成为华夏文明的营养,多元历史文化,多样化的自然风光,各民族和谐共处,并孕育了多彩丰富的民俗风情,使甘肃成为厚重悠远的文化仓库和旅游开发热点地区。

     中国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崛起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之主流、之母、之根和催化剂。华夏文明体现出中华文明善于学习、吸收、融化其他文明而不改变自己原有性质等基本特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对中华文明追根溯源的理性行动。华夏文明的研究可以帮我们寻找出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使之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也是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上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甘肃正是华夏文明开源和宏扬之地,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了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继兰州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同时肩负拉动建设西部大开发经济战略高地和西部国家生态战略屏障的艰巨任务,利用甘肃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扬长避短通过文化产业大发展来带动脱贫致富,连接新疆的产业经济带的融合及民族联系同时与河南中原经济带相成联动,这是习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在泛北部湾经济区为中国打通海洋丝绸之路以外,连通欧亚大陆桥重启陆上“丝绸之路”的大手笔!按照规划,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就是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就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通过中央专项资金、产业基金、文化金融平台、银企合作和招商引资等方式为平台建设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大规模多层级的培训学习和高级文化运营管理人才体制,以及甘肃文化传媒大学的建设和高校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智力资源;同时,做为国家级战略,甘肃省委充分的利用了国内和省内顶级专家团队,开展研究论证,借鉴各地区域性文化发展思路,详尽的制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各级政府和社会群众积极探索,为达到文化产业占全省GDP 5%的目标任务而努力,甘肃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活跃度和发展效率最高的省区之一。   

 

在各省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我们看到了鲜明的文化定位,如晋善晋美,好客山东,常来常熟,美丽北京,乐游上海,活力广东,灵秀湖北,四川好玩,大美青海,七彩云南,诗画浙江,美好江苏,快乐湖南,神奇宁夏,文化河南,醉美甘肃,幸福福建,多彩辽宁,魅力天津,多彩贵州,难忘安徽,精彩吉林,美在广西,人文陕西,神奇西藏,阳光海南。从最早的传奇丝路、醉美甘肃到宣扬“飞天”文化的绚丽甘肃,都没有更加有力准确的把握到甘肃文化核心的厚重和灵魂,甘肃是位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秀女,秀外而慧中,虽然不是绝色美人但是才学惊艳,学识达世才艺绝伦的才女让世界惊叹的远远不是被粉饰的妆容,而是超群的智慧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所以我提议将甘肃文化定位为:

 

  华夏之源    文化甘肃

 

  

利用历史长河赋予甘肃在文化积淀、艺术宝库、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奇特地貌等独特资源,充分开发甘肃是华夏文明开源和艺术养成的不二之地,将引发世界关注、研究、思考的华夏文明与经济腾飞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经济模式起飞的文化渊源和精神动力。打造国内首个文化战略高地和产业平台,发挥在西部大开发、桥接西亚、融通中原、辐射南北的政治经济作用。

 

文化甘肃,掀开历史新的篇章,祝愿甘肃的文化之路蓬勃畅达鼓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