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区“掠夺式经营”方式,必须坚决制止
昨晚,(@人民日报)微博称:【敦煌莫高窟日接待游客超2万二氧化碳指数达“红色预警”】莫高窟今日接待游客创历史新高:20488人(去年全年80万)。因为人太多,洞窟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一些洞窟处于“红色警戒”,而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壁画色彩导致墙壁起甲等,按规定必须关闭。
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敦煌莫高窟的所有壁画那都是“国宝”,国人应该加倍珍惜的。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作为 “中国四大石窟”之首(其它为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较早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藏经洞5万多件古代文物被发现,也衍生出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又和藏学、徽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笔者在几年前曾有幸去敦煌拜谒莫高窟,和游览其它景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每到一个洞窟,都是景区讲解员拿钥匙打开窟门,然后用手电筒照着壁画让游客欣赏。可以想象,因为这些壁画怕光,怕水汽,怕二氧化碳侵蚀,景区已经采取了不少办法。但最为关键,也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却被忽视,那就是合理控制游览人数。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景区管理者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因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采取对旅游资源实施“掠夺式经营”方式,以期在尽量少的时间内产生“短期效应”,领导因此升职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被破坏,也就和他们关系不大了。
而因为无序开发旅游资源,无节制地吸引游客,不但导致文物及其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游客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去年5月,笔者曾去河南云台山旅游,在游览据说是该景区最值得看的红石峡时,发现游人过于拥挤,游客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因为景点未限制人数,导致一条狭窄的通道上,人们前胸贴后背地被动挪动,大约2公里的路程我们竟走了三个多小时。笔者在途中即感到相当后悔,但想退回去却又没有可能,因为这条路没有岔道,也没有安全通道,因此游客一旦急病发生,将无安全退路,只能等死;一旦发生踩踏,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笔者曾发微博,呼吁大家最好珍惜生命,不要再去这个景点游览,除非那些过于贪婪的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能确保游客的安全。
对景区“掠夺式经营”远非莫高窟、云台山这样的个案。今年“国庆节”期间,媒体就屡屡报道某某景区游客爆满的新闻,而最具“掠夺式经营”代表性的景点如北京故宫,黄金周第二天竟接待17.5万游客,超过故宫测算的游客量上限一倍多,我都想象不出这些游客究竟能看到些什么?
而影响最坏的,则是“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了。10月2日,因不满长时间候车,九寨沟部分游客围堵景区接送车辆,导致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4000多名游客被滞留,包括80岁老人及小孩在内的部分游客被迫摸黑步行十几里路下山。入夜后,游客围住售票处要求退票,并一度“攻陷”售票处。10月3日凌晨,九寨沟管理局、阿坝大九旅集团九寨沟旅游分公司发致歉书向游客致歉。
而今天全国假日办也发布消息,称接到游客投诉,反映河南云台山、湖南张家界、山东崂山、贵州梵净山等景区接待人数超载、游客滞留问题。
笔者感到相当纳闷,中国的这些旅游景区,一般都是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在实施管理、经营,如云台山景区,执勤的还是武警战士,按说“服务游客”应为他们的最高宗旨,可缘何这众多景点却为多卖门票竟不顾文物保护,更不顾游客安全呢?
笔者因此以为,我们的管理机构,到了该对景区“掠夺式经营”方式坚决说“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