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与无私
喻建国
“自私”是个体的一种行为状态,当个体面临自己的利益与另一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而行动,即使个体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满足自己利益的时候会损及别人或群体的利益时,仍然坚持满足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展现出不择手段。
《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 晋·潘尼《安身论》:“忧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兴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宋书·孝义传·蒋恭》:“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
美国学者威尔逊在《新的综合》一书中,认定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基因就是“自私”的。按威尔逊使用“自私”概念的意义推而广之,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争夺养料,鸟吃虫,猫吃老鼠,一只狗同另一只狗争抢骨头,人吃猪肉,食谷物,这统统是“自私”的表现。虽然基因既无意识,也无情感。威尔逊认定任何生物体表现的有利自身、且以损害其它生物体为代价的“客观行为”统称为“自私”。
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作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可表现为人的客观行为,又可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由于人的意识、行为的统一性,自私可兼指行为、观念二者;又因为人的行为、意识之间可能脱节,空间时间上发生分离,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它又可独指行为或独指观念。有人侧重从客观行为及其效果方面给自私定义,认为“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换言之,自私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客观行为。
只是在人类进步中,丰富了物质,也提升了道德,才让大公逐渐呈现出它的万丈光芒。自私才逐渐成为人类所不齿的行为。但是不管不齿不不齿,人类个体中的自私仍然在各种不同的时空中不时地出现。每一个体,若扪心自问,自己有自私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人孰能无自私,不过自身修养高了,自私也就逐渐被压抑、转移、消融掉了。
无私就是在人们不断对自私加以压抑后逐渐形成的,无私就是在人们经常对自私加以转移后逐渐树立的,无私就是在人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逐渐被消融掉的。
在几乎所有的动物中,唯人类才会具有无私,因为唯人类才会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唯人类才会具备抽象思维认识精神崇高的涵义,从而将精神低下的自私从自我的行为中逐渐剔除。如若某一个体仍旧停留在一般动物状态中,他就必然是极其自私的,因为自私是一般动物的本能。
要自我逐渐具备大公无私的精神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行必思善,唯善引行。要自爱,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社区,爱身处的社会;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特别要爱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