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城镇化低谷


如何走出城镇化低谷

 

2012年末,邵阳市户籍人口801.34万,常住人口717万,其中城镇人口258.57万,城镇化率36.06%,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如何走出邵阳市城镇化低谷,值得我们深思。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城镇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2007年到2012年,邵阳城镇化率分别为29.02%29.85%30.43%32.84%34.13%36.06%。邵阳市城市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环境日益优化,城乡建设和谐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得到加快。一是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4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57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由2007年末的217.53万人增加到2012年末的258.57万人,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29.02%,提升到2012年的36.06%,提高了7.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1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承运能力较快发展。五年来,邵阳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656公里,到2012年达21669.3公里,增加3013.3公里2012年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797874.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0.1%,比2007年的505211万人公里增加292663.8万人公里。三是城市交通项目有突破。五年来,邵阳先后成功纳入大湘西开发、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等重大政策扶持范围。建成邵怀、邵衡、邵永、娄新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14公里,在建洞新、邵安、邵坪、怀通4条高速公路210公里

一、城镇化水平落后的主要表现

1、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落后于兄弟市州。2012年,邵阳城镇化水平为36.06%,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6.5110.5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倒数第1位,不仅与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与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目标任务差距甚大;与2007年的29.02%相比,邵阳城镇化水平提高7.04个百分点,提高的幅度比全省仅高0.84个百分点,2007-2012年,邵阳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仅比全省高0.14个百分点。虽然2012年邵阳城镇化率进程加快,但比前三位的长沙69.38%、株洲59.10%和湘潭54.02%分别低33.3223.0417.96个百分点;比永州、娄底、怀化和湘西还分别低3.813.172.951.54个百分点。

2、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2012年,全市12个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只有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和邵东县,分别为82.88%76%70.54%42.45%。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8239.9434.486.39个百分点。其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8个县市区中,城镇化水平高于30%的有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和邵阳县4个,分别为33.15%33.01%32.31%30.21%,分别低于全市2.913.053.755.8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于30%的有新邵县、城步县、隆回县和绥宁县4个,分别为28.76%26.14%24.05%23.94%,分别低于全市7.39.9212.0112.12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邵阳市城镇化低于信息化。邵阳市信息网络普及率3.3(互联网用户/百人),电话普及率39(固定电话机/百人)
广播人口覆盖率60%电视人口覆盖率93%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62台,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消费占总消费22%。邵阳市信息化指数2012年为40.2%,相当于广东2010年的水平,落后广东整整12年。但邵阳市信息化还是高于全市城镇化4.14个百分点。

2012年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4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4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化率)33.05%,城镇化比工业化快3个百分点。但是,按照国际标准,城工比(城市化率/工业化率)要大于2IU比(工业化率/城市化率)要小于0.5】,邵阳市2012年城工比只有1.09%201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为4.1,即城市化率为工业化率的4.1倍。同年同一比值,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邵阳市2012年城工比太低说明:一方面邵阳市工业发展没有相应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经济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中,没有带动社会结构实现同步转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缺乏协调性。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不仅会阻碍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而且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从而制约全市经济顺利进入新的成长阶段。
   2、中心城镇缺乏核心带动力
  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大,其规模效应就越明显,对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大。当区域内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时,城市能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整个区域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当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又能够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邵阳市来看,共有98个建制镇,建制镇数量虽然较多,与乡的个数相同,但超过10万人的不到五分之一。城镇发展规模小,中心城镇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得以充分显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
   3、城镇化质量较低
  第一,资金投入滞后。邵阳市财政收入较低,难以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的要求。有些集镇道路狭窄坑坑洼洼,影响了城镇的环境面貌,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人口流出明显。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全市流出外地半年以上的人口85.57万,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人口流出较多,只剩下老人、小孩、少数孕妇,人口的过度流出,造成城镇人口缺乏增长之源。

三、走出城镇化低谷的对策

1、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

    努力强化“硬件”。围绕“打造国家区域性的交通枢纽、湘桂黔边陲的物流中心、资江全流域的文化名城,成为辐射带动东部城市群和湘西南更好更快发展的核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同时,抓好资江、邵水风光带和城区电网升级改造。各县市区要整合土地资源和项目资金,加大农村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配套功能服务向重点集镇、村庄延伸,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抓好“配件”。把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围绕健全城镇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目标,切实加快城镇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发展城镇文化事业打造载体、提供场所、拓展空间。强化水、电、气和绿化、亮化、美化等设施建设,结合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环保十大工程,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推进江北污水处理厂建设。

    2、推动产城一体化

    提高城镇化质量,要走内涵式的产城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城镇化与产业化的良性互动。

    首先,打造新型园区。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市宝庆科技工业园要在更高层次上找准规划定位,围绕打造千亿园区和国家级经开区,推进园区向东、北方向扩展,将园区面积由目前的11平方公里扩大到远期的6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除要建好标准厂房以外,还要配套完善供排水、供电、供气、绿化、污水处理以及商贸、医疗、教育、娱乐等配套设施,提高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档次。

    其次,做大建设产业。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城镇综合成片开发,并向环保、水利、铁路、机场等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通过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引导民营建筑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招投标激励机制和对企业资质、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走兼并联合、强强联手、资本运营之路。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壮大房地产市场结合起来,市区正在引进保利、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企业来邵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并加强调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推进房地产业迅速做大,力争三年内在邵阳大道沿线再造一座新城。此外,不断壮大勘察设计业,培育发展物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中介业。

    3、强化要素保障

新型城镇化建设,难点是突破瓶颈,解决好项目难落地、资金难筹措等问题。用地方面,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时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通过争取指标扩增量、盘活存量保用量、落实占补平衡促用地等措施,保障城镇化建设用地需要。要创新机制,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鼓励农民住宅向中心村或城镇集中。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或村民小组通过宅基地置换开展农村集中连片建房,大幅度减少村庄居住点。在城市郊区村庄规划相对合理、宅基地产权清晰的地方,开展农村居民宅基地置换商品房、农民公寓房、物业或货币补偿试点。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融资方式,注重与开放招商相结合,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把高成长性产业、城乡建设等领域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强力推进;鼓励市民用活“休眠资金”、通过信贷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第二第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制造业信息业等发展的场所和载体。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联动发展过程。工业化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客观上要求作为载体的城镇发展与此要相适应。要强化三一湖汽、湘窖酒业、宝庆煤电等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与跨地区兼并重组,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升级、名牌带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战略重组等方面的先导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工业强市的引擎和旗帜。

2012年,邵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9.5亿元,占GDP总量的36.9%,居全省第十位,占全省总量8643.6亿元4.4%,远低于长沙、常德、岳阳等兄弟市州,说明邵阳市服务业总量偏低,发展滞后,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体育事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生活护理、社区保安、保洁绿化等社区服务业。【撰稿:范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