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北京楼市一天竟出两个“京七条”


谢逸枫:北京楼市一天竟出两个“京七条”

   导读:新华社北京2013年10月23日电(孔祥鑫 鲁畅)针对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预期较为强烈、调控工作面临很大压力的现状,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23日表示,北京市“稳房价”的决心坚定不移,在既定政策的执行上将进行全面升级和强化,进一步强化预售资金监管,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利润率过大的项目,将启动全额监管。参照前期和周边项目价格,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对定价高涨幅大且不接受政府引导的项目,将暂缓上市。进一步强化购房人贷款资格审核,具体包括组建限购监督委员会等7条措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一线城市的价格涨幅较高,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分别为20.6%,20.4%,20.2%,与20.1%,均为首次超过20%。截至2013年10月17日,北京(楼盘)市住建委网站数据显示,可售期房住宅为30791套,未签约住宅现房为28614套,可售商品房住宅库存共计59405套,比15日减少245套。如果以北京月均10000套计算,消化59405套库存不用6个月。

   著名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表示:“面对北京房价凶猛上涨,控制目标“失守”。继10月11日,深圳“深八条”政策之后,北京终于忍不住出招了。一天之内竟发两个“京七条”楼市调控政策,足见地方政府调控从严从紧之表态与稳房价预期之决心。虽然第一“京七条”自住型商品房政策,表明看上是有利稳定房价,但无法降房价。另外是第二个“京七条”即使涵盖限购,二套房贷等多方面政策口径的调整,但颇显空泛,有待三中全会后出台具体的细则,否则又是一个“空调”政策。”

   著名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京七条’企图稳房价的预期非常明显,但不是降房价。在供求失衡与市场需求旺盛及资源集中等市场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京七条”难以完成今年房价控制目标的任务,很难达到降房价的效果。由于北京地价疯狂上涨与地王频现及市场恐慌性抢房等商品房库存跌破6万套警报拉响,“京七条”短期之内可以起到稳房价的预期,但长期看则无法稳住房价上涨,应该尽快出有效的杀招。”

   著名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京七条”表面上看是向外界释放调控楼市、稳定房价的信号,实质上则是毫无遏制房价上涨“杀伤力”。按“京七条”内容上分析,基本是老调重申,既没有任何创新,也没有任何具有可指望的政策,只停留在观望与研究的阶段。譬如房产税、房地产项目资本金上调35%、二套房贷首付提至70%与利率上调1.2倍、限购、限贷、限价加码、改革土地制度与商品房预售制度及住房保障制度、信贷制度等金融制度。毫无疑问,如何非要判断调控效果预期,彻底失望,房价不会“听话”下降。”

   著名房地产专家谢逸枫指出:“‘京七条’虽无降房价希望,但有促进调控长效机制建设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增加供应方面。譬如严厉打击骗购行为、加强审查和税收稽查、严查变相涨价项目、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执行、加大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应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信息公开等。”

   2013年10月18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了北京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表示,北京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未来形势较好。对于北京居高不下且一直上涨的房价,于秀琴表示,房价上涨原因:八成购房者是刚需。上涨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公众的预期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这样的预期就一直持续,大家觉得房价要涨,购房人快速进入市场,使得房价上涨。其次是需求旺盛。北京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每年能提供的住房数量,都是有限的,但从需求的角度看,广义来讲是无限的。从狭义的需求来看,具备购房资格的人买北京的房子,供需矛盾依然是极其突出的。供求矛盾推升房价上升。于秀琴表示,北京八成都是刚需群体在买房。未来房价走势如何?于秀琴表示,当前供需矛盾、房价上涨预期还是很强烈的,这种大的趋势没有改变。“在各种调控措施综合作用下,北京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一个可持续性的、平稳的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2013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情况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5个,持平的城市有3个,下降的城市有2个,最高涨幅为1.9%,最低为下降0.3%。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9个,其中北京涨幅最高,达到20.6%,价格下降的城市仅温州一个,下降幅度为1.8%。70个大中城市9月房价同比上涨9.1%,涨幅高于8月的8.3%。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尤其明显。在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0.6%。上海的涨幅为20.4%,深圳涨幅20.1%。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价格同比增幅遥遥领先,均超过20%。二线城市同比涨幅平均为9.3%,其中厦门涨幅最为明显,达到16.5%,直逼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平均为6.9%,其中南充同比涨幅达到11.5%,堪比部分二线城市,温州是70大中城市中唯一一个房价同比下跌的城市。

   北京市住建委网站显示,从年初8万套的库存量到现在的不足6万套,北京楼市旋即陷入一场“库存危机”。截至昨日(10月22日)下午5时,目前北京市场可售新房及未签约住宅的套数总计58370套,这也是自10月9日楼市库存首次跌破6万套以来,连续下滑的第14天。虽然还未触及历史最低点,但在供需矛盾一直紧张的北京,这足以成为一个“杀伤力”极强的数字,存量房在最高峰时大约维持在15万套左右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10月第三周(10月13日~19日),新建商品住宅(含保障房)成交2564套,环比上涨10.0%。扣除保障房后,纯商品住宅成交1795套,环比上涨13.4%。对于纯商品住宅不足2000套的成交水平,这一数据低于9月份周均水平,但受制于供应不足,未来的周成交量都难以突破2000套。如果按照这一数据来看,大约6万套的库存总量可以用来消化的周期也的确仅有半年左右。

   2013年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稳房价”的决心坚定不移,在既定政策的执行上将进行全面升级和强化,具体包括组建限购监督委员会等7条措施。一是加强限购政策社会监督,组建限购监督委员会,严厉打击骗购行为。限购监督委员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业内专家和购房代表等参加,抽查限购资格审核情况。对弄虚作假违规骗购的购房人列入黑名单,5年内不准在京买房,对企业协助造假的,冻结全部在京项目的手续办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查处。二是严格资金监管,加强审查和税收稽查。进一步强化预售资金监管,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利润率过大的项目,将启动全额监管,重点审查地价款来源和开发成本,并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三是强化价格引导,严查变相涨价项目。参照前期和周边项目价格,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对定价高涨幅大且不接受政府引导的项目,将暂缓上市。

四是进一步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执行。进一步强化购房人贷款资格审核,严格按规定调查家庭住房登记记录和借款人征信记录,严禁向不符合信贷政策的借款人违规发放贷款。相关部门将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五是切实增加供应,有效满足居民刚性自住需求。通过“限房价、竞地价”方式,加大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应力度,满足中端需求和夹心层家庭需求。今后年度这类住房用地在土地供应计划中单列。六是加强市场监管,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变相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禁止其参加土地竞买、不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强化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等措施。七是加强市场信息公开,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防止误导误读。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公开,防止不当言论和错误数据信息误导市场预期,对恶意制造和散播谣言、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严肃查处。

   2013年,楼市就像是一场充满“速度与激情”的赛车大战,年初还在“难度”赛道行使的开发商,从“金三”开始便几乎没有弯道,几乎一路高歌猛进。而金九银十期间,一线城市房价更显失控风险,日光盘各地涌现。土地市场也是大红大紫,激情四射。针对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预期较为强烈、调控工作面临很大压力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70个大中城市9月房价同比上涨9.1%,涨幅高于8月的8.3%。这是国家统计局3年前开始采用最新房价监测方式以来的最高同比涨幅。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尤其明显。在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0.6%。上海的涨幅为20.4%,深圳涨幅20.1%。房价上涨如此引人关注,一个原因在于中国政府从2010年初起就陆续采取措施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具体包括提高首付比例,限购二套房以及建设数百万套保障性住房。

   中国政府没有停止任何调控措施,但新一届领导人自3月上任以来,没有针对房地产市场推出任何重大政策,而且基本上没有就房价上涨做出评论。这令房地产市场蠢蠢欲动,之前担心政府政策可能导致房价下跌的潜在购房者又杀回市场。另外,中国今年外资流入规模巨大。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长1630亿美元,为2011年以来最大季度增量。由于股市萎靡不振,另一个吸引人的资本市场就是楼市。投机购房行为今年以来一直相当活跃。有迹象显示,房价上涨速度将很快开始放慢。尽管同比涨幅仍在稳步上升,但环比涨幅却在缩窄。在纳入国家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中,月度平均涨幅从8月的0.8%降至9月的0.7%。本轮房价上涨行情是从2012年最后几个月开始的,因此在今年临近尾声之际,比较的基数将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