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二轮巡视王岐山为何剑指“一把手”?
今年第二轮中央巡视工作即将启幕,10个巡视组将分别对山西、吉林、安徽、湖南、广东、云南、新华社、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三峡集团开展巡视。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在北京作相关部署时要求“要不断探索创新,强化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分析认为,与今年5月启动的第一轮巡视相比,此轮巡视更加强调对一把手的监督。(中新网2013年10月24日)
从今年5月底开始,10个中央巡视组密集进驻内蒙古、江西、湖北、重庆、贵州、水利部、等地开展了第一轮巡视,结果显示除了水利部,其它地方和单位均被指出存在腐败问题。第二轮巡视开始之前,王岐山特别指出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大抵就是要解决反腐败的“根子”问题。
对于反腐败的问题,民间曾有戏言曰,“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台。”更有专家指出,“管好一把手,反腐就成功了一多半。”无数案例说明,“一把手”的腐败往往会影响一个单位或地方的社会风气,甚至还会产生“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不良效应。因此,如何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刻不容缓地成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对如何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要铲除腐败的土壤,根本还在于制度建设。”而笔者却以为,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落实不去执行不去逗硬,就只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一吹就掉在地上”。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班子一个单位腐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党政“一把手”不能廉洁自律。
广西玉林市原市委书记李乘龙说:“我的权力太大,稍不注意,权力就会转化成金钱,监督机构对于我形同虚设。”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说:“官当到了我这一级,就无人监督了。”西安市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周长青说:“我在公司说一不二,我说什么就是什么。”重庆九龙坡区原民政局长陈是善说:“当正职的感觉真好”、“当副职真不是滋味”。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说:“当书记与当县长就是不一样。”"…… 在这些“一把手”的“语录”中,我们既看到了制度形同虚设的尴尬,也看到了对一把手难以实现真正有效监督的原因。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曾说,制度设计关键在于假定,从“好人”假定出发,必定设计出坏制度,导出坏结果;从“坏人”假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到好结果。而在“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的极度尴尬中,我们究竟是应当将“一把手”假定为“好人”还是“坏人”呢?因而,按照既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的角度出发,就必须“下沉一级”,重点巡视、严查重打。
如何让权利不再放纵,如何让一把手楷模垂范,如何让人民群众信服满意,王岐山“让官员知道,反腐是动真格的”的部署,既是对第二轮巡视的要求和督促,也是对社会期盼的回应和答复,对提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反腐信心非常重要。——“动真格”、“出重拳”惩治一把手腐败,对净化中国官场、纯净权力运行、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吉明2013年10月2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