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的目的与素质提升


慈善事业的目的与素质提升
 
   现在很多企业和人都在做慈善,这是个好现象。其中出了些问题,引起人们广泛谈论。我认为真正的做慈善不应仅仅是捐献、筹款、建学校等等,当然这些也是做慈善。我认为要做慈善事业,还是应该从关心人的心灵开始,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净化被帮助者的心灵,这样,做慈善者或者称之为帮助者本身得到的也不仅仅是名誉或者一场热闹,还有更多的是自身素质的提高。至于打着慈善的幌子实际是为了赶时髦甚至沽名钓誉的行为则更是与慈善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了。
 
    我们做慈善的目的——要帮助的不只是被帮助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升帮助者本身素质。
 
    通过一些慈善活动,使参与者能够自发的触摸到很多日常生活中较少去正视的内心问题,促使人们反省、深思,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比如说对承诺、责任和贡献等的理解、认知、认同与实践。活动中的人们往往以各种身份和角色出现,而不管是哪种角色,都能深刻体验到这三个方面的东西,区别只在于从不同的出发点和以不同的角度去体验罢了。
 
    承诺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种自律。愿意承诺的人,一定是一个严格自律的人,愿意用承诺的内容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告诫自己,警醒自己——说到就一定要做到。承诺是一种心态,承诺更是一种品牌价值,个人要信守承诺,企业、组织更要重承诺!我的承诺是——充满爱心,提升感召力,勇于负贵,锤炼卓越领袖,倡导体验式学习,与华人企业共同发展,推行品德教育模式,与国人素质共同提高!
 
    承诺,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往往也会对整体效果或者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成败。若因为某个人没有很好的践行或者忘记了他的承诺而导致不良后果,最后的结局给这个人的内心造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这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了。这样实际上也是让大家都体验和感受了承诺的魅力与重要性,特别是使绝大多数帮助者和受帮助者都体认到承诺是人的信誉生命,必须倾力坚守。
 
    人是责任的载体,也是责任的复合体,责任是执行的基础,是社会有序进行的基石。责任精神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承担自己的责任是每个人做人和每个企业/组织做事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总之,责任就是做好社会赋予的任何有意义的事情。诚如此,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承担责任。在慈善活动中,在一系列的冲击下,让每个人都体验到了责任决不仅仅是社会和某个人的,亦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从而对自己所处的各种社会、家庭的身份和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贡献是一种为对方考虑的真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全心贡献是自愿和主动的,是品格高尚的行为,也是快乐的体验。全心贡献的逻辑是:我想你快乐,你快乐,我才快乐。当然,只有明白了承诺和责任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体验到贡献的真谛和喜悦,所以,承诺和责任是前提,贡献才是目的。
 
    当代提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与上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的国民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创新性理论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国的教育,一度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倾向。比如班平均分未达到年级平均分的老师即面临下岗的威胁,比如以办各种实验班为名留住“优生”,比如将学习与利益挂钩,比如在入学教育课上给学生讲“读书只是为了个人前途”,比如曲解“学生生存”的真义而对学生进行各种“适应社会””的“竞争教育”、“金钱教育”……如是等等,如果我们还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就无法否认这些现状的赤裸裸的存在。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我们自己。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鼓舞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鉴于此,我觉得人活在这世上,除了为自己及家庭而奔波和忙碌以外,总该还有些别的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说为他人、为团队、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像慈善事业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去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素质,往往更容易接近彼此的心灵,人们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品格修养也更容易得到提高,诸如对承诺、责任和贡献的理解和奉行,这种学习形式实际上是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验式学习或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