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呢?在佛学里面为梵语“禅那”转音,通常也叫“禅定”、“静虑”、“思维修”。属佛法中禅宗法脉,谓之心宗,不拘泥于文字和书卷传法。正如佛祖释迦牟尼传法迦叶尊者所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像无像,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文字之所以产生,是为方便思考思维,思维是直接了当的,所以禅宗路子核心在于修思维,从思维进入“参”进入“悟”,直到破除思维的障碍——断思维,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不绕弯子,所以禅宗又常被称为“顿宗”。
但是,“思维修”不等于思维的分析过程。思维力是在思维分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分析过程通常在“事”上下功夫,心物二元,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对思维分析的主体和过程本身的探究。
现实的思维分析过程包括:想、分析过程、研讨过程、考虑一下、问问题的“为什么”过程等等,简单说,人每时每刻的存在过程就是一个不间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过程。人们每天工作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时间都是在想、想清楚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在做在执行。
只有在思维过程中时刻反观自我至“心物一元”的回归,并对思维过程本身的机理进行透析,才能迅速提升思维力,才能真正从思维力的提升到禅的“参悟”过程而内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