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聘教师不能厚此薄彼


大学评聘教师不能厚此薄彼
刘纯银
一条8000字的长微博在十一长假里成为网上热点,这篇《致工管院的朋友们及湖南大学教研同仁的一封信》其实是一个吐槽帖,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讲师杨飞因为无论文被转岗之后,写的自辩兼“抒胸中块垒”长文。(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据了解,转岗前,杨飞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名讲师,为本科生讲授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尽管他“挺喜欢教书的,几年来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且从来不照本宣科,平时上课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但由于其无学术论文发表这一“硬伤”,被迫转岗。尽管校方对外宣称杨飞转岗属正常人事调整,但也侧面反映当前一些高校在大学教师评聘上存在严重的厚此薄彼的现象,即重科研,轻教学。
其实,近几年来,许多高校评估老师的标准上,主要看重在于拿了什么专业奖项,有多少立项课题,有多少科研成果。而对其教学的好与否,没有被纳入评价体系,做硬性要求,这既与现存的评职体系有关,也与高校急功近利创收有关。君不见,近几年高校排名榜单层出不穷,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论文成就是重要的考量数据,因为一项突出成就而被学校重奖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而靠教得好被重奖或提拔重用的,确实罕见。
让人高兴地看到:前不久,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较高的评价水准,在今年教师节当天获得学校颁发的100万元“心平奖教金”,似乎是对这种“重科研,轻教学”行为一种纠错。正如一网友据说:“教师,教为先”,只有把基础教学搞好了,才能把科学搞上去,否则可能是本末倒置。这也可以从某高校的一项随机采访中得到印证:15名本科生中,有10人认为教学好更重要。这10个学生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书才是本职工作。只有4人表示,教学和科研都重要,不能只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虽然没有做出单一选择,但也表示,老师的科研能力必须贯彻在教学上,科研和教学要能合理分配时间。只有1人表示科研更重要,因为科研好的老师才更具代表性与权威性。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大学就应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毫无疑问,在某种意义上,浙大重奖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传递了这两个积极信号。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本是大学第一功能,如果大师们都不去给学生授课,甚至学生都不认识这些大师。那怎么能“熏”出优秀的学生来呢?那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毛泽东曾说过,“学生以学为主”,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所有学校都必须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心期待所有高校别因缺少一纸论文逼老师转岗,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名师主动走上讲台,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教授、好老师,这也是振兴高多校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