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当代长篇小说简论


 

安康当代长篇小说简论

戴承元

 

安康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状况,我以为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基本估价:起步晚、发展快,影响不凡。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年间,安康没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1988年,马建勋带着他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国魂》加盟安康文坛,填补了安康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嗣后,
马建勋先生又对《国魂》进一步扩充,于九十年代完成了再现林则徐一生命运的长篇小说《国殇》。安康本土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始于石泉县方志办主任李佩今,他在修志之余,被石泉籍抗日英雄王范堂的事迹所震撼,1990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敢死队长》。1995年,他又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夫人》。1994年丁文也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神医华佗》,在《珠江潮》杂志连载刊出。在研究茶文化的过程之中,2003年丁文完成了其茶文化系列著作之一的长篇历史小说《陆羽大传》。1996年紫阳县的张宣强完成了长篇小说《美女晒羞》,1998年傅世存、海峰合著了《人生苦旅》,魏传朝创作了《青春回声》。进入二十一世纪,陈唐斌先后创作了《落红难缀》、《水欲》两部长篇。1995年紫阳县的文学青年李春平闯荡上海滩,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情人时代》、《落红无数》、《上海夜色秀》、《奈何天》、《我的多情玩伴》、《步步高》七部长篇,2005年他带着这些文学成果回归故乡,供职于安康学院。还有,从安康走进海南的杜光辉创作了长篇小说《西部车帮》,从岚皋走进上海的女作家王晓云创作了长篇小说《梅兰梅兰》。另外,据我所知,李春平、傅世存、陈文斌分别还有一部长篇已杀青待出。地处秦巴大山深处的安康市,自1988年算起,平均每年都有12部长篇小说问世,其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初期的安康长篇小说基本上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虽然思想、艺术上各有所长,但还缺乏安康区域文化的秉赋。1996年张宣强《美女晒羞》、李春平《上海是个滩》两部长篇的问世,改变了这种面貌,特别是李春平,他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上海反观安康的世事风云,重新审视他以前熟悉的人和事,使他的长篇小说能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强烈的现代意识融为一体,有力地推动了安康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使安康当代长篇小说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安康当代长篇小说率先在市场上形成冲击力的是张宣强的《美女晒羞》,这部小说不知被多少人误解过,也不知有多少盗本,印数之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真正使安康当代长篇小说具有全国影响,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是李春平的小说。《上海是个滩》是李春平的长篇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该书1996年出版后轰动了上海滩,上海市作协和中国作协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上海和全国约有九十多家传媒进行了集中报道,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用三个月时间连播了这部小说,当时的《人民日报》、《文汇报》、《文学报》、新华社华东分社都发了消息。余海章在《文学报》发表评论认为《上海是个滩》写出了独特的感觉。这部小说连续印刷了三次,小说名已成为上海的流行语。《步步高》是李春平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2005年出版后,连续印刷了三次,总印量突破了五万册。著名评论家肖
云儒先生认为:“作者对官场弊病有着鞭辟入里的透析,对官场的人物又有着热切、善意的理解,更有理想主义的期冀,因而能在官场的杂色中发掘出美善的亮色来,从而提升了官场文学的审美品位。”上海大学郝雨教授认为“《步步高》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提出了‘权力美学’这样的概念,并进行了各个角度和层面的艺术表现”。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官场小说往往来自底层文人对官场生活的负面想象,因而,传统的官场小说又常常被称作‘黑幕小说’,现今又常常被称作‘反腐小说’,而李春平的小说并非如此,他摆脱了这个套路,它是把官场中的人也看作是常态的人,把官场也看作是常态生活场,在其中他渴望的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逻辑,中国官场中人的政治人格内涵,最终上升到国民性批判的高度。也就是说,李春平是把官场小说当作国民性批判小说来写的,他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现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让它在官场小说这个园地里开出了‘新官场小说’的奇葩。”显然,李春平在官场小说创作领域里具有开拓创新之功,如果说安康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有新突破,这才是真正的突破。李春平的小说具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尤其是他的世俗风情小说,他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兴趣和文化心理需求,但又不媚俗,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之中获得审美快感,引领读者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所以李春平的小说一直拥有固定而广众的读者群,他的长篇小说从来都是出版社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绝大部分中短篇小说一经刊出,便有多家传媒转载,使他成为陕西作品转载率最高的小说作家。李春平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常用拟物的手法和现代性的比喻,使他的小说语言幽默俏皮,活泼生新,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诗意,读他的小说时时让人忍俊不禁,释然开怀。小说的语言不仅具有叙事功能,同时叙事语言的本身也应具有审美价值,娱乐功能。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一些小说作家所忽视,使作品语言枯燥无味或缺乏色彩。李春平追求的是小说语言的叙事功能、审美价值、娱乐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李春平的追求是有价值的,也是成功的。
   
检视安康当代的长篇小说,我们还应关注现在旅居上海的王晓云,《梅兰梅兰》作为她的长篇处女作,出手不凡,20037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学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作了介绍,《读者导报》先后用两个专版进行讨论,评论家李星、葛红兵等人给予了较高评价。王晓云还很年轻,她有如此高的起步,我们有理由期待她有更好的长篇小说问世。另外,陈文斌的长篇小说虽还未出炉,但从《羊城晚报》刊出的部分章节看,这可能是安康长篇小说领域里又一位大有希望的作家。
   
安康虽处磅礴大山深处,但汉水养育的安康儿女秀逸灵动,对文学充满了神圣感。安康的长篇小说起步虽晚,但一经起步,便以强劲的势头迈入中国文坛,卓然不凡。有鉴于此,2007330日《陕西日报》以整版的篇幅,以硕大的黑体字为标题发表了资深记者李向红的长篇报道,评价安康的文学队伍是“磅礴大山深处的文学劲旅”。
   
安康的文学事业形成了一个可喜的局面: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相呼应,评论界基本上形成了以安康学院中文系为中心的评论团队,作家写到哪里,评论界就关注到哪里,创作与评论交相辉映。2004年出版了
姚维荣先生的《安康当代文学史》,对这部文学史虽然还有诸多的不同意见,但毕竟是一次尝试(是陕西第一部区域文学史),它至少说明了评论界对安康文学创作的关注。2006年,安康学院中文系雷升录申报并获准立项“陕西六十年代作家小说创作研究”的省级课题,2007年安康学院中文系戴承元等人编辑出版了《李春平研究论丛》。这些都说明了安康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繁荣。
   
但安康的长篇小说毕竟起步晚,沉积不厚,尚需努力前行。安康的长篇小说作家生活积累厚实,相当一部分作家长于传述,但缺乏丰富的相象力,小说的文体特征体现不充分;安康的长篇小说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有思考,但思考不等于思想,安康的长篇小说还有待于提升思想厚度。安康的评论家既要热情关注作家的创作,又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虚美、不自轻,努力做到评价公允,定位准确;评论文章要做到有评有论,强化理论色彩,突出理论对文学创作实践的指导;评论要努力做到思想角度和艺术审美角度并重。这都是安康的评论界尚须  努力提高的地方。
   
个人之见,不妥或遗漏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唯愿安康的长篇小说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姚维荣.安康当代文学史[M]:作家出版社,2004.
2]戴承元.李春平研究论丛[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向红,杨小玲.磅礴大山深处的文学劲旅[J.陕西日报,2007.3.30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原载《安康学院学报》07年第一期并入录《丁亥文存》](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