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在该日民间有登高风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九月九日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算来今年的重阳节应该是第二个老年节了。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在加快。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十月份的彭博商业周刊的大数据分析就专门解读了世界性的老龄化问题,这对于全世界都是压力。
传统
中国实行了近三十年的纯粹计划经济,在这期间经济发展是第一话题。当时中国的经济还不发达,大家对于养老的标准相对较低,那时年轻人占比较高,养老金的缺口并不明显。近年随着工作人口与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养老金的缺口已经日渐明显。
计划生育让养儿防老渐失现实性,养老方式迅速增加,家庭养老之外就有社区养老、福利院和热议中的以房养老。
在民政部工作的素英大姐就讲:现在国营养老院非常紧俏,想要申请一个名额要排较长时间的队。社区养老呢,某种程度上有点互助养老的意思,社区小饭桌解决了老人饭点儿与子女上下班时间的矛盾,老人们在一起自娱自乐,缓解了老人精神压力,同时也解决了子女的精力不足,想尽孝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以房养老现今只是探讨阶段,包括银行、政府和子女都有难言之隐,想要实施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感情关
大约十年前,李兄就和我讲国外养老经验: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先租小房子,再置办二手房,而后再买新房,并且是由小而大,大约在50岁左右会住到面积最大、位置最好的房子。之后,再陆续把房子从大换到小的,到了人生的最后数年,把小房子也卖掉,住进养老院,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从理性上讲,这是一种很好的养老方式,几乎用上了社会上的所有资源。对于中国却未必可行,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在于感情接受度。
我国家庭关系紧密度相对较高,倘若孩子还健在,直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或多或少会有人讲闲话。
面对我国的人口比例,要想解决养老问题,感情关是一定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