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研究”的研究
刘 奇
马铃是我在中国农业大学招收博士生的开门弟子。认识马铃是在博士招生答辩会上,听她回答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又翻看一下她的个人材料,文字表达也较有功力。面试后又随便和她聊了几句,印象不错。听其言,观其行,决定收这个弟子。但当时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她在经管学院搞学生工作,现在学生工作不好做,太忙,能否有空做学问;二是担心她长期做行政工作,对做学问还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沉下心读书。但也想到她有一条比别的在职生便利的学习优势,只要想学,听课和向老师请教是最方便的。今天看来,我的前两个担心她都克服了,后一个优势却发挥得很好。
搞研究做学问,我崇尚韩愈的“文以载道”说,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为人类的发展服务,这应是学人的立足点。我的学术观就是八个贯通。一是时间上贯通。研究一件事情应当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过去是怎样、现在是怎样、未来会怎样,只有洞悉事物的变化过程,才能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知道应当做什么、怎样去处理。二是空间上贯通。事物在这儿是这样,在其他地方是怎样,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又是怎样,不断变换思维赖以参照的坐标系,有比较才会有独立见解。三是学科上贯通。用一个方面的知识、从一个视角看问题,会有失偏颇,用多学科的知识、多元化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认知的层面会更加丰富,突破学科界限审视问题,会更加接近客观事实和深层规律。四是概念逻辑与情感逻辑贯通。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推导、理性的判断,是我们惯用的概念逻辑手法,但有些事物不能只用理性决策,还需要辅以情感逻辑,合理合法还必须合情,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应忽视的要义。五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贯通。用抽象思维来思考,用形象思维来表达,但必须把形象思维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下抽象思维的功夫进去,乘形象思维的翅膀出来,两种思维交叉运用,把复杂的论证转换成简单的描述,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人易懂易记。六是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贯通。学术研究解决的是该不该的问题,政策研究既要解决该不该的问题,还要研究能不能的问题,摒弃学术研究的“孤芳自赏”和政策研究的“实用主义”,在“象牙塔”和决策界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政互动的思维方式。七是本义、他义、我义的贯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准本义,接续源头活水,在继承的基础上取舍与提炼,做到返本创新。吃透他义,引进众家异说兼容并蓄、综合创新。拿出我义,致力于内部创造,不做一个盲目的附和者、跟随者,做到自由思想,独立判断,推陈出新。八是宏观与微观的贯通。一个大道理管无数个小道理。做微观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宏观道理的基础之上。不然,研究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毫无价值,白费功夫。反之,搞宏观研究必须从微观做起,不然,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荒谬的。这八个贯通是我多年的感悟,也是我指导学生求知为学的方法路径。
马铃智商不低,情商也很高,在社会崇尚大款大腕的时代,她十分关注农村的贫困问题,难能可贵。贫困是人类的梦魇,有富就有贫,有贫就要反,研究贫困农户脱贫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多年来,中外学术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全世界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反贫困理论学说。我曾提出反贫困是人类的共同命题,是一门科学,因此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展“反贫学”的构建,这个建议也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至今搁浅。我以为,反贫学在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科构架中没有独立定位,属于多学科交叉点上的边缘学科,缺乏系统的基本原理、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成熟的实践套路,因此,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境中常常失语,摆不上位置,亟待系统化的梳理、逻辑化的推导、学科化的建构,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学科体系、学科属性等进行归纳整理、批评解析、辩难答疑、融会贯通,进而系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今天,构建反贫学已具有一定的学术条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展研究的时机也已经基本成熟。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积极投身这一学科的研究,用这一学科在不断创新的理论中指导反贫困实践活动,以崭新的理念,重谋扶贫路径、重组扶贫资源、重构扶贫战略。“反贫学”呼之欲出,我们期待着他的早日问世。
中国的贫困问题还很突出,还有一些农民的生活贫困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缓解,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很快。但是回顾这个过程,我们发现,我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显而易见贫困农户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较少。近年来,很多学者把提高农民收入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农户的非农业收入方面,但是贫困农户由于其见识少,资源占有不足,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等等原因,在获得非农业工作岗位机会上明显低于普通农户的水平,即使获得非农业就业岗位,获得的收入水平也非常低,所以贫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仍然是农业收入。但是我们又发现,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明显低于其他农户,因此探讨贫困农户农业收入低下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提高其农业收入水平就成为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课题,这是让马铃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出发点。
三年的读博时间很快过去了,回顾与马铃一起探讨学习方法、研究学习内容以及商量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的点点滴滴,很令我欣慰。她思维比较敏捷,接受能力很强,而且肯吃苦,有韧劲,很富钻研精神。她学习的过程,也是我思考的过程,可谓教学相长。她采取计量分析的方法,结合大样本数据,分析贫困农户农业收入低下的原因,同时根据我国地域差异大的实际情况,分地区做了模拟,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很有针对性,很具实用性,值得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参考。她的博士论文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并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篇优秀论文推荐到学校,很高兴看到她取得的可喜成绩,也祝愿马铃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本文是作者为马铃《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差异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十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