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


           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


    本期主要关注两个议题,一是改革议题,二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两个议题紧密关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宗旨,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落脚点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关于改革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11月中旬召开,围绕本届会议的主题,社会各界都多有讨论,主要聚焦在改革议题上。习近平主席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透露,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媒体解读认为,这正是为三中全会定调,即就全面深化改革做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习近平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对此,我们认为习主席从正面回应了社会对改革立场的诸多猜测和疑问,态度十分明确。
    刘尚希说,在经济领域全球都在去杠杆,而唯独在改革方面倒是希望有更大的改革杠杆效应。他从财政改革角度出发认为,与其说社会各界对财政本身的关注,倒不如说是希望财政改革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杠杆效应,以此来全面推动我国各方面的改革。
      本刊观察家亦认为,各界对改革讨论增多,这不仅是对历史惯例的把握,更是冀望改革在新形势下成为助力转型、促进发展的有力杠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破解的难题成堆,而且阻力重重。怎么办?试着引入杠杆原理,制造一个省力杠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对“问题束”进行细致梳理,确定一组突出的、具有“牛鼻子”效应的问题,拎出来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就找到杠杆的支点所在。在此,改革既是方法又是动力,而政府的决心和能力决定其杠杆效应的大小。35年的改革历程,已经验证了这一原理的应用价值。
      于新东认为,改革已成世界大潮、人心所向。当代中国的一切红利都源于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后续改革的不断跟进,红利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日益枯竭,原有的也可能丧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改革成为不可逆转、不可停步的正道,而简政放权是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因此,必须自上而下地做好简政放权的顶层设计,既赢得改革时空主动权,又获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分权而形成的政府间关系在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中央政策难以落实、市场封锁、条块分割、行政低效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政府权责关系优化的相关改革,加强政府间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丁元竹表示,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问题上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从历史经验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从明晰公共利益到实现公共利益;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到综合决策;从一般的价值取向到具体的政策措施。
     邢伟认为,应进一步明确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要点包括:政府切实履行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责,公众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自治和他治协调配合,法治保障坚实有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健全社会诚信机制,等等。
    项安波提出,当前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而且条件也已基本具备。而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国家所有权政策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基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主攻方向。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并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引起强烈反响。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被重新用了起来。习近平要求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以此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促进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于宏伟、郎雨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工作和研究深入思考后提出,对于从事法律制度建设工作的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要表达个人意志,而是要反映人民群众的集体意愿和智慧,因此必须强调调查性工作的重要性。而做好调查研究,必须具备三种心态(谦卑、宽容、独立)和两个意识(宗旨意识、问题意识)。他们认为,制度建设如果不能时刻警醒要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诉求,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从这个角度来看,搞好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走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好方法。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在心。(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十期编后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