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不平衡:
一国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是经常的,而大到像日本这样,以致于威胁到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则是不正常的
在战后至今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日本的产业组合是由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和落后的农业,服务业构成
这两类产业的不平衡表现在由于生率巨大差距造成的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虽然日本的大工业在充分国际竞争的环境下获得长足发展,但是日本的农业和金融,不动产,流通,建筑为代表的服务业,则在政府的保护下生产效率低下,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这不仅使消费者的福利蒙受损失,引发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磨擦,而且这些在封闭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产业很难适应国际竞争的外部环境.例如:八十年代后半期,日本金融资本大举进攻美国的不动产业和娱乐业,大多是血本无归
2,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滞后
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从工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转变,信息技术不仅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部门,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日本正是由于没有看清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在这种转变中又被美欧甩在了后面.<<日本经济新闻>>认为,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一是对泡沫经济后遗症处理过迟,二是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对信息技术革命认识不足.
至今,日本略有复苏的经济仍然是靠传统的主导产业群产品出口来做主要拉动器,仍然没能形成新一代的主导产业群,仍然缺乏质的变化,从而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日本原有主导产业如汽车,家电,化工等已发展饱和,产量开始下降,而且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追赶下,已很难保持原有竞争优势.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汽车产量仍呈下降趋势,丰田,日产,马自达,本田,三菱五大汽车公司国内产量都有下降,而韩国等国汽车工业则蓬勃发展,开始向日本出口,甚至开始全面赶超日本
家电行业的趋势也是如此
这些都表明日本主导工业在国内发展的余地已非常有限,如果没有下一代主导产业群来带动,日本经济的增长保障就无从谈起
3,高成本结构
八十年代以来,美欧等国进行了痛苦的结构调整,在财政,金融,市场,企业,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一种轻快的格局,而当时日本沉浸在征服世界市场的喜悦中,乎视了体制和结构的变革,使今天的日本仍然被高价地皮,高价农业,高价劳动力和高价服务业束缚
产业成本的国际比较(取自日本通产省产业政策局<<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
日本 美国 中国 韩国 德国
石油产品 100 67 54 152 117
工业电价 100 77 71 44 81
工业水价 100 缺 39 191 缺
铁路 100 61 10 24 67
海运 100 131 22 40 缺
国际航空 100 55 36 98 73
本地电话 100 97 14 52 155
长途电话 100 48 5 23 65
融资成本 100 86 缺 缺 缺
商业用地 100 11 9 28 24
办事处租金 100 55 135 56 52
个人费用 100 55 缺 31 135
税负 100 82 66 65 100
(公司所得税)
很显然,上述的高成本结构严重削弱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比如高价地皮至今仍然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4,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内直接投资不平衡
日本倾向于根据其贸易顺差的规模来衡量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它花大力气扩大出口,却严格限制进口.然而,在当今世界,这种方式狭隘短视而严重落伍
前美国驻日大使阿马科斯特一针见血的指出"竞争力不再主要是一个贸易问题了,更确切的说,它与创造有利的商业条件---基础设施,解除对市场的控制,熟练的并且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以及稳定的金融状况以吸引或者留住游资有关"
(见其所著<<朋友还是对手>>,新华出版社)
以美国为例,其九十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还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的巨大扩张能力以及美国投资环境的无穷魅力,使美国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引资国,这对美国制造业的新发展,就业,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均有很多益处
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发展的结果却造成了本国产业空心化趋势,九十年代中期,日本汽车工业海外生产率已占三至四成,而彩电的海外生产率高达八成
制造业的海外转移,本是国际分工发达和深化的表现,为什么独独日本却会空心化???
这就是因为: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大量向海外转移的同时,其空间又被国内新产业占领或被外资弥补
这种资金是双向流动的,而日本却是单向流动(地价贵,劳动价高,缺少新兴产业,服务业落后而政府保护,导致外资很少选择日本来投资)
二,制约日本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因素
1,日本企业组织制度的落后
以日本自豪的"员工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这所谓三大神器为核心的日本式经营,曾经适应了以大批量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而不适应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智慧竞争时代
它已然成为日本企业效率和效益提高的桎梏.据日本生产率中心的调查,日本的公司要把其总部人员削减39%才能同美国的公司相敌,尤其是日本的中层经理已经迅速变成企业负担
2,金融融资过于依赖银行
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靠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起家的,虽然它只占资本市场的约百分之一,但对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科技创业企业起了重要作用
而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第二板市场)的存在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上市以及上市后的再融资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机制
当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成熟后,可以再升级到全国市场(第一板市场)
可见,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的发展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在日本,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主要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第二板市场在九九年迟迟创立,并且风险投资规模微不足道
日本银行的特点就是保守的资金供给,导致创业企业无处融资,
日本从而在金融制度上扼杀了日本的"比尔盖茨"
这是日本新产业出现的重大障碍
3,日本政府对落后产业的"规制"性保护
日本是受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受政府直接规制的产业有很多,比如建设业,金融保险业,电力,煤气,水道业和采矿业几乎百分之百的部门都受到政府各种规制的限制
而交通,运输,通讯业和农林水产业中的大部分部门也受到规制
这些产业必须依赖政府的严格保护下才得以生存,生产效率低,成为高成本结构的物质基础,这些产业由于吸引了大量社会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势力,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阻力
事实证明,越是受政府保护约束较少的制造业,其竞争力越强大,展得越快
尽管近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规制缓和"的措施,但仍然雷声大雨点小,有关经济活动的许可,认可制度仍然有一万件以上.繁杂的经济规制严重制约了竞争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4,日本落后的科研和教育体制,制约着高技术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在欧美国家完成的基础研究基础上,靠疯狂引进和消化外国技术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日本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长期落后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日本在半导体尖端技术(如mPU),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落后正反映了其基础研究的滞后
冷战结束后,日本从国外引进大量尖端技术的难度和障碍加大,使日本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了无本之木,严重制约了高技术发展
据日本1996年<<科技白皮书>>分析,由于日本科研体制落后,过于保守,缺少竞争,论资排辈现像严重,束缚了年轻科研人员的手脚,使日本不仅在大部分尖端领域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欧洲许多国家
许多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不能产生比尔盖茨这样的创造性才俊?
尽管日本最早制定"科技立国"政策,教育和科研经费战GNP的比重名列世界前茅,国家投向筑波科学城的资金远远高于美国的"硅谷",可为什么日本依然在许多尖端领域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
原因之一恰恰是被许多精蝇们吹捧的日本教育!
日本的教育体制,重视纪律和服从,鼓励共性,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一批批极富团队精神,忠诚献身,整体素质良好的劳动者,适应了大工业时代分工协作的需要.
但这种教育体制落伍于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只有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潜能.
比如美国大量创办的,增长快的高技术企业是从大学产生的,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周围不断涌现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企业
1995年,仅二十所著名大学就创办了总计102家企业,在斯坦福大学这类的重点大学还专有技术许可证处,每年给大学的研究人员带来大笔的专利权使用费,使大学的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社会化
而日本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能使这一制度在财务上拥有可行性.
日本大学的行政管理是在政府控制下,受到某种护航制度的保护,缺少竞争机制,各大学之间的门户森严,缺少人员流动和思想交流,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通过专利权形式对经济的贡献与美欧国家的大学相比,差距很大,大学和教师兴办企业的则更少
(见日本桥本正行:<<高校和产业合作的合意的形式>>)
原因之二,现行科研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与市场需求脱节
以通产省为例,1998年拥有专利13233项,而与企业签订合同计划实用化的专利只有1070项
而早在1963年就已建立,耗费了大量人,财,物的筑波科学城,1998年时拥有45个国营的试验研究机构,有近三百家民间科研机构,还有筑波大学,但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
九十年代美国硅谷模式誉满全球,日本也照葫卢画瓢搞了一个硅谷计划,但运行效果不佳,虽然该计划是为培养高科技风险企业官民合作而进行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缺少独有慧眼的风险投资者,缺少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
信息时代要求劳动者有较丰富的知识技能,无论是有独创能力的科研人员,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还是敢于冒险的风险投资者,都需要有一个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来,而这个,正是日本教育体制所缺少的
说了这么多,总之,迷信和吹捧为智者所鄙
从日本的缺点和失败吸取教训,为我所用,同样是为中国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