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爱因斯坦与镜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常常和一群孩子混在一块玩。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但所有的告诫对小爱因斯坦来讲都如同耳边风。他常这样回答母亲:‘别的孩子都在玩儿,我为什么要学习?而且我不比他们差。’直到16岁那年秋天的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从里面钻出来时,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也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脸色一点点凝重起来。”
这则故事发人深省。
中国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但是,这句话不能绝对化。因为往往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其他许多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充满错误的;其他许多人的人生志向与追求,也是狭隘片面的。如果我们只是以人为镜,结果难免像别人那样,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难免像别人那样,活得浑浑噩噩。
在这种情况下,人不但需要别人这面镜子,还必须以自己为镜。也即内心有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有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一个优秀人物之所以优秀,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超过别人、走得比别人更远,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给这个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名流青史,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内心。虽然身边许多人都反对,但内心的深思熟虑告诉他,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他仍然去做。虽然身边许多人都认可某一种人生态度,但内心的深思熟虑告诉他,这一种人生态度是没有意义的,他便不予认可。一个教师也是如此。他教得好坏,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身边的其他同事不是镜子,教研员不是镜子,专家学者不是镜子,名师不是镜子。真正的镜子,还在于他自己,在于唤发他自己所有的内心生命的光芒。
自然,我反对任何一个人狂妄自大,哪怕他天资过人,哪怕他学富五车。因为我知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更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旁观者的指出,往往自己是难以发现的。因为我知道,无论是你的思想,还是人的感情,都要靠人与人的互动,产生起来的。就我而言,参加互联网,与许多网友互动,既发表我的见解,又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我的思想和个性的丰富,作用是大的。我也常常认识到,与地位最为平凡、文化最低的人对话,也能给自己以有曾的启迪。他们总是能够站在我所想不到的角度,考虑问题,启迪着我的思考,丰富着我的认识。文化较高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文化较低的人的智慧和判断。当代的学术,由于不重视倾听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的意见,所以道路越走越窄,失去蓬勃的生命。
《爱因斯坦与镜子》这个故事,还告诉人们,教育一个人,必须把握时机。往往,明明知道孩子那种做法是错误的,但时机未到,虽然去教育孩子,却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一旦时机到了,比如正好发生某一件事,而孩子也正好在场,这时利用这件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可以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从《爱因斯坦与镜子》一文想到的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