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样板戏”模式盛行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陷入一种“样板戏”模式。个别大都市(最突出的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等城市)的建设远远超出其他中小城市,大量资金聚集在这几个大都市,其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甚至在有的方面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水平,成了“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板”,也是全国经济唯一的“亮点”。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企业则正陷入破产、半破产状态;多数乡村和边缘地区也在迅速衰落,占总人口70%的农民只能占有国民所得的16%。中国经济能靠这几个大都市“唱样板戏”来实现“一枝独秀”吗?

  中国是个需要依靠工业化来维持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而目前工业发展也出现了“样板戏”现象。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的工业主要靠5大地区和6大行业支撑着。这5大地区是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48.5%;6大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冶金业和纺织业,其销售额占全部工业销售额的42%。这组数据表明,多数地区和多数工业行业正逐渐凋零。

  2002年3月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参加“药都”论证会,市长臧胜业痛切地说,我们之所以集中力量发展药业,是因为石家庄市的其他产业都垮掉了。该市以前发展过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产业,但现在没有一个能保得住的;石家庄以前还是中国的纺织业重心之一,有10多万纺织工人,但全市纺织业早就一蹶不振了。至于县级企业的淘汰就更厉害了。8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波乡镇企业发展热,现在许多乡镇企业也都垮了。在河北省的张家口市,甚至找不出一个景气的企业,城市财政已十分困难。这在许多中小城市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随着资金和人才集中到少数大都市和个别工业行业,广大内陆省区的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同时,多数中小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成了“无源之水”,他们的消费能力日益萎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199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至今的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无论政府如何用国债拉动需求,始终无法奏效,物价连年下降,通货紧缩挥之不去。确实,当“少数富人有钱无处花,多数穷人没钱花”的局面日益固定化时,内需怎么可能重新振兴呢?这种情况倒是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