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房地产被批评时,都有些专家会提及房价的上涨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近来许多酒业公司如茅台、五粮液也开始涉及地产,给房地产的“罪过”又增加了新的证据。至于说为什么产业资本会进入房地产领域,大家都心知肚明:能够获取到高过一般产业的利润率。这是大家公认的原因。不过,若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产业资本进入地产领域就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有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趋势。
世人皆知房地产本是一个野蛮生长的行业,初始阶段没几个大企业看得上这行,房企多是白手起家,凭借关系融点儿钱、拿块地就快速成长起来,完全不似今日知名企业云集的光景。
基因中的草根性决定了房地产的产业模式只能是生产快速消费品——住宅产品,用面包面粉的简单生产方式快速周转,依靠制度红利和银行金融杠杆获取超额利润,所以被认定技术含量不高也不为过。这种商业模式当真火爆了几年,但很快就延续不下去了。宏观调控形势下,地价飞涨、银行限贷、拆迁困难、税负加重,都让中小企业备感生存压力,大企业也开始思考新的盈利模式。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国字头的企业,还是民营上市公司,都开始关注房地产的转型创新,开始探索尝试商业地产、养老住区、文化和旅游地产、园区地产等领域,如万达这类最早吃螃蟹的企业,已经深知其味,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商业模型。但是,房地产业的转型是有条件的,不具备相应的必要条件,任何企业转型都有可能失败。
绝大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资本积累水平不高,资本运作又高度依赖银行,人员储备、知识储备、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转型谈何容易。由此,房地产行业配合城市化与城镇化建设、配合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配合产业转移和升级而产生的大量商业机会,与传统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这个差距如果不能很好地弥补,将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此时,产业资本的进入,就显得很有必要。因为产业资本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在资本方面积累更雄厚,也更容易获取金融支持。加上已经习惯了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算起账来更容易接受房地产长期投资相对偏低的收益率。此外,产业资本对于资产的认知较一般房地产企业深刻,且熟悉如何加以利用。从地产方面观察,房地产的资产保值升值作用是天然的属性,产业资本进入地产领域后,可以通过持有不动产形成大量资产收益,也有利于对产业形成实质性的支撑。同时,专业地产领域多要求具备长期运营能力,需要开发企业具备很强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这部分又是产业资本的强项。开发商整合产业资源自然比不上那些产业龙头的整合能力。这样一来,产业资本进入时,显然具备了许多传统开发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也弥补了房地产行业的先天不足,又能够有效地推动房地产的转型创新,从而引导地产业走向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如此一举多得之事却倍受诟病,显然有认识上的偏颇。
当然,必须承认部分产业资本进入地产领域依旧是搞面包面粉那一套,这是体制问题,因为专业地产领域的相关制度建设极不完善,产业资本也是资本,资本就是趋利的,责怪它们更是错误。还要认识到另外一点,对于产业资本而言,绝大多数行业都已经产能过剩,这些资本留在原有行业中又能够发挥何种作用?说房地产业害其他产业失血,是否也有不实之处?
产业资本进入地产并非坏事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