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六瑞”


 玉之“六瑞”

 

璧、琮、圭、璋、璜、琥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礼乐,规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中所提到的璧、琮、圭、璋、琥、璜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六器

六瑞之玉璧(bì)

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而又以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最为代表,一般认为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早期的玉璧 大多显粗糙,边缘不够规整,璧体厚薄不均匀,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

到了中期,器型仍比较简单,素面无纹, 但璧身圆整光滑、制作精细。这时期的玉璧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 尺左右,强烈地表现出显贵阶层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愿望,而与这种愿望相对应的主要是一种财富的观念。玉璧自早到晚的嬗变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的趋势,显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在礼器中的玉璧应该是圆形玉璧,玉料采用的应该是青玉,象征着巨大的天体。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极具特色。 春秋之后,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丧葬用玉。这一时期玉璧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春秋与战国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戴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 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 25 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 厘米以下,琢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 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

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 璧形略厚。1983 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54 厘米,堪称中国之最。造型上,镂空玉璧和出廓玉 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文字,也是汉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从总的水平看,汉代玉璧不及战国的精细。1983 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了一块兽首衔玉璧,这件器物由一块玉璧和双目圆睁的兽首组成,通高18.2 厘米、横长13.8 厘米,可上下转动,是中原常见的铺首形状,是门上的装饰物,但不同的是它在造型上打破了中原器物的对称格局,表现出标新立异的风格,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图7);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明代开始出现八卦纹饰的玉璧。

清代玉璧质料极佳,以白玉、青玉为主,主要是用于玩赏,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礼器和玩赏品以外,在民间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

 

 “六瑞之玉琮(cóng)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 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 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琼,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 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 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 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考古发现杭临平玉架山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环壕聚落遗址,考古专家认为,这一发现突破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完整环壕聚落的现有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提供不可多得的个案资料。联合考古队在玉架山遗址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86 座,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类遗物2000 余件(组)。其中,贵族墓地位于土台的中心区域,已发掘10 座规格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楼航认为,玉架山遗址周边地区近年开展过多项考古工作,有迹象初步表明,临平山的西、北部地带在良渚文化时期存在过一个较高等级的聚落。

名琮介绍 玉琮 良渚文化 白玉质,有浅黄色斑,器高一节。边棱处隐起人面像,眼圆,有重圈,嘴阔。用弧线勾画出圆胖脸型的两颊轮廓。头上以阴线刻变形的冠状装饰。知此写实的人物画像,在良渚玉器中是比较少见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重竹 片、竹筐、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非金属工具完成的。因此,在锯切时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采用圆 管对钻技术,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是田八九条直线环接而成,外圈 则是由小圆管琢磨而成的。 11.6 厘米 青玉,多沁蚀,分别以四棱角为中线,刻3 组简化神兽坟。

《同礼》上说:仓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祭祀用具。有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琼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 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六瑞之玉圭(guī)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 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乾隆.碧玉龙纹圭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 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 20 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附:玉圭的用法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 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六瑞之玉璋(zhāng)

战国玉璋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这说明玉璋的形状和玉圭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通常分为体和柄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

种类及用途 其种类据《周礼》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 种。从出土器物上刻画的纹饰来看,玉璋除被古人用作礼器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目前被学者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用于礼南方之神朱雀;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用于天子巡守时祭山;第三类牙璋,作符节器用。 而关于玉璋的第二类用途,《周礼·考工记》中还可以找到更详尽的解释:天子巡守祭山时,大山川用大璋, 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

历史演变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的司马台遗址,该遗址分别出土过3 件玉 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 玉璋盛行于夏和商代。西周的玉璋极为少见,其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 长方柄,扉牙之间饰以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此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玉璋赏析 图中玉璋为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 厘米。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六瑞之玉琥(

 

 玉琥(汉代)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玉琥位于6种瑞玉之末。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但从目前出土发掘情况来看,尚未见到琥的实物。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 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 各朝代介绍商代玉琥或作圆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圆眼或字眼;张口露齿,身饰云纹或条形纹等;屈足,作行走状,长尾后卷。西周玉琥为扁平体,昂首,圆口,身细长,装饰简朴。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状,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椭圆眼,上唇上卷,下唇内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卧状,长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身以双阴线饰龙首纹、 云纹等,周边轮廓线饰绳纹。战国玉琥基本承袭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汉代玉琥多以一种纹饰图案出现,装饰于玉铺首等四灵纹中。单独的琥形佩其头部则很像龙头,轮廓线也饰以绳纹。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

元代玉琥作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明清时期玉琥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 注重写实,尤其对琥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琥的威猛之美。

 

六瑞之玉璜(huáng

 

玉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汉代,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六器中, 玄璜礼祭北方。北方声秋,主冬闭藏。古人礼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

 玉璜的形制《周礼》中称半璧为璜,但资料表明,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在考古发掘中所出土的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 多发现于墓主人的颈下或胸腹部,可能用于佩带,并往往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称。

玉璜的用途,有一种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镰,取火用的,古人出于对火的崇拜,立为礼器。传统的说法:原始渔猎时代,古人喜爱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摹仿鱼。考古学家发现同时期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鱼纹。玉和彩陶同时发育,二者相互参鉴,非常可能。这一说法,后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中。当年姜太公于渭水河畔垂钓,一天,钓了一条赤鲤,剖开鱼腹发现有一个玉璜,上面刻着9个篆字:姬受命吕佐之报于齐。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请姜吕佐辅,功成后,封齐地报答太公。太公见此璜,心里有底了,于是,整天举个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王到来。 

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 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这时期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质地较差。新石器中期长江流域良诸文化开始普遍制造和使用玉璜,这一对期玉璜被人们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品,形状多不规则,变化较多,出现了镂空玉璜,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纹玉璜,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从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玉璜的器型经历了条形璜桥形璜半璧形璜的演变过程。在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璜大多单独穿绳引线勒系于颈部作为佩饰。良渚时期考古迹象显示,璜的组佩方式 和佩挂形式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变,跟管、珠等组佩件玉器共同穿系连缀成组玉佩的现象已相当普遍,而且在一座墓葬已经出现多璜共出的现象。这可能是后世多璜组玉佩的萌芽。

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带物,原来一般的玉璜无法显示出佩带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人形璜、鸟形璜、鱼形 璜、兽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艺人所创新品种。西周时期,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这一时期,玉组佩大为盛行,玉璜作为组佩中的主件,其纹饰花样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龙纹玉璜和人龙合体纹玉璜。 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礼崩乐坏,玉璜等礼器也渐成佩饰和随葬品。这时期,佩玉盛行,玉璜依旧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并出现了许多异形璜,如战国时期出现了镂雕双联玉璜,汉代出现了镂雕出廓玉璜)等。

汉以后,玉璜作衰退势。南北朝时,官服需悬挂玉,玉璜重新出现,此时玉璜已演变为梳背形或菱形,目前所见南朝和北齐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状,两端靠外周处钻孔,有的在内外周缘还包镶金边,与早先稍微有异。这一时期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很小,因而玉璜的数量极少。

唐代贵族妇女喜佩戴成组佩玉,佩玉的主体是云头状玉璜。同南北朝时相同,玉璜在当时颇为罕见。宋至明清 伪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于供玩赏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佩带的已逐渐变成玉锁、玉牌等新的器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