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又来了,因此,火车票的问题又成了热门话题,这一轮热点是关于火车票站票要不要降价的问题。12日,一位网友发布了一则大意为“呼吁无座火车票应该半价”的微博,短短两天后,该微博就被转发十几万次,跟帖评论达数万条,绝大多数是支持博主的“站票半价”提议的。
然而,提议者和跟帖支持者都是一类人,即消费者,所以,这种声势浩大的“半价论”只是“一面之词”。不过市场上自古都是买卖心不合,卖家漫天要价,买家就地还钱,最终双方达成妥协才能成交,即价格不能由交易的单方面的意见决定。
价格问题是市场问题,市场问题由交易双方决定的,这一点经济学早就有定论,而涉及到公平问题时,才交给“投票箱”解决。
所以,站票要不要比坐票低一个价位?低多少?首先还要理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中国,铁路运输究竟算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产品,是公共品?是民生必需品?还是一个一般的市场产品?很显然,中国特殊的“幅员辽阔,人口最多”的国情,决定了铁路客运具有以上三种特征,问题就此变得非常复杂。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势不可挡,但是,国人对以往体制下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弃之如履,很多还是一往情深。过去国企是企业办社会,这本来是国企的一个贡献,却被市场化者诟病为错误,而今,当铁路这个标准的国企想放下“办社会”这个包袱,也想和私企一样在市场上竞争的时候,很多人又不想让它甩掉这个包袱。
实际上,支持半价的人已经陷入了片面思维之中。如果站在铁道部的角度,提出“春运是否应该让坐票和卧铺涨价一倍?”是否和“站票半价”对等?有人愿意讨论是否涨价?
在价格市场化这方面,航空业已经比铁道部做得好得多,在淡季,不少航线的机票都打折到两折一折,这比火车票还便宜,而旺季则执行标准价,大家也就接受了。
交通费用要综合考虑,不仅仅是票价,还有时间成本和途中餐饮住宿消费等等。火车票的价格实际上是便宜的,在多种交通方式当中,大多数一般民众首选铁路,就说明了它的确是便宜的。春运期间,实际上已经是铁路为主,公路水路航空为辅。为什么已经比其它交通方式便宜的产品,大家还要谈论是否降价呢?
铁道部方面回应“站票半价”的一个理由是操作性差。因为购买站票的人并不是只能站着,而是一旦有空位就坐下了。如果这是一个理由,那么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因为完全可以现在高铁和动车组上已经采取的对号入座的售票办法,如果有人持坐票上车,则持站票的人必须起立让座。
还有一个可以操作的做法就是卧铺车厢一样设立“站票车厢”,压根就不设座位,买站票的人只能上站票车厢,只能站着。上个世纪八十年的去金山石化,就在上海西站乘坐一种只有靠窗设两条长凳子的火车,这种车厢主要是为在金山工作的上海市民设立的。在现在的火车速度之下这对一个小时左右的距离来说完全是可行的,例如从北京到天津,从上海到苏州甚至南京,从广州到深圳,从郑州到洛阳等等,每天发几趟站票专列也是完全可行的。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上就是以站票为主坐票为辅的,没有人呼吁地铁应该降价。
如果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则设立“站票车厢”的可行性并不一定说明站票一定会成为半价,也可能是站票原价,坐票卧铺涨价。如果选择站票车厢的人依然很多,甚至可能出现全面涨价的情况。所以,关键是对铁路客运的产品性质如何定性的问题。
如果把铁路客运定义为“公共品”和民生必需品,当然可以通过全民大讨论。但如果是这样,有没有人觉得和他们同时谴责的铁路垄断相互矛盾?
这些年,大家时常对“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问题进行讨论,国企往往被放在“垄断者”的位置上受到指责,指责者既有一般的“民”,但更有民间资本的“民”,而且主要是民间资本的民。最终,那些跟着起哄的普通市井之民会发现,对于交通能源邮政信息这些领域,垄断依然存在,不过是被谁垄断的差别,要么被国家资本所垄断,就是被私人资本所垄断。
在市场化的声浪之中,国已经在退,国家已经逐步放开了私人资本在实际上应该是公众产品的领域进行投资,包括航空、能源、铁路,甚至是军工和军队后勤保障。
社保基金账户空虚的问题也是热门话题。一个明摆的事实是,全球的社保账户都没有通过“基金”这种资本运作得以保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从来都不是仁慈的,不是为保障民生而存在的。
钱皮的观点是,普通民众的必要需求还是要依赖国家以垄断方式才能保障的,公共品必须要由国家垄断,但国家不能籍此与民争利。钱皮想提醒市井之民的是,虽然经过三十年的市场化运动民间资本之民好像很多,2012年“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74万户,但它实际上占人口比例依然很少,不要轻易把自己和他们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