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房产税开征与否的传言,闹得一波三折。征与不征,这历来不是市场能够决定的,但房产税开征后功效如何,则与市场不无关系。开征房产税效果如何,也不难作出预测和分析。
房产税的征收目的,或者说功能追求,从当前一些专家学者的主张诉求看,主要有这么三种:一是房地产调控的功能,二是破题财产税完善税制体系,三是开辟地方税源以帮助地方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当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房产税的这三大功能追求,真正被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谈谈房地产调控功能。一直以来,房产税被许多人视为调控楼市的“核武器”。近日,房产税开征传言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与最近楼市回暖明显、7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有70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不无关系。
笔者曾分析指出,中国房价收入比之所以如此畸高,从需求层面讲,关键在于中国房地产成了货币泡沫的宣泄口,高房价中承载着太多货币泡沫;从供给层面讲,主要在于地方土地供应的垄断性,有着土地财政这种“以支定收”的税收制度安排。
中国房价屡调屡涨,虽与供应层面的垄断有关,但更主要在于货币供应增长太快了。1990年以来,我国M2同比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复合增长率达21.37%;最近十年,M2增速稳定在17%左右,其中2009年更是高达27.68%。最近的房价上涨也与货币转向宽松密不可分。
许多人期待的房产税,从国际经验看,年税率不可能超过世界通行的3%上限。在当前全球“量化宽松”背景下,这3%的房产税又怎抵挡得住泛滥的流动性?
在国外,房产税从来不是遏制房价上涨的良器,而只是解决地方财政收入的工具。一些征收房产税的国家曾经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破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有人将楼市调控希望寄托于房产税,后果可能是弊远大于利。一方面,房产税不可能遏制楼市投机;另一方面,房产税强行开征,对中产者将损害最大。
一般而言,中产者是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国内消费的主力。房产税的征收,如果对中产者利益损害最大,这不仅不利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说说完善税制体系。今日的房产税实际就是昔日所说的物业税,换种名称无非是想绕开法律、绕开全国人大的审批。物业税针对的是不动产,要求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按一定税率缴付一定税款。
物业税改革涉及税制本身的优化,推行物业税也就意味着要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合并,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物业税。
如果物业税改革方向明确,也就意味着土地财政的同步退出,然而,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有这方面的考量吗?其实没有。
可资佐证的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要力争比2010年高出一倍,并首次提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2012年中央继续强调要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10%的教育资金和10%的保障房资金。
最后,讲讲土地财政的替代。我国地方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其核心则是土地出让收入。那么,当前土地出让收入能否被房产税替代呢?
2010年,房产税开征的消息也曾频频传出,当时曾有学者计算出全国房产税规模可达7000亿元。然而,可资对比的是,当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是2.7万亿元。这7000亿元相对于2.7万亿元,又如何替代得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土地财政的出现和兴起,有其历史的背景和存在的理由。土地财政虽存在种种弊端,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核心作用。
房产税改革不仅涉及税制本身的优化,还与当前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需要密切相关。在外需回落、内需不振、稳增长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幻想以房产税取代土地财政,恐怕既不现实,也很危险。
房产税功效如何?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