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合众国”的理想与现实


  “这一动向除了表明具有浓厚德国特色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非对称的欧盟经济治理机制已到了扬弃的边缘外,涵盖政治、经济与防务的新的欧洲治理框架被正式提到前台。”

  一项比经济政府更宏大的计划9月18日在华沙公布。这个德国外长韦斯特维勒担任负责人的“欧洲未来集团”计划,主旨是改组欧盟,重塑“未来欧洲”,具体措施是减少委员数量,赋予欧盟委员会更多权力,组建一个超级联合政府,并呼吁直选欧盟总统,制定统一的国防政策。

  这项颇具雄心的计划由“柏林俱乐部”11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荷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卢森堡、葡萄牙)外长共同发布,并且为了确保不因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反对而搁浅,提案要求终止现有成员国对欧盟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否决权。

  被讥讽为“外交目标500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的英国,成为媒体报道中直接点明的可能否决者。就连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的英国媒体,也表达了同样观点。不过,英国政府发言人却表示,这种讨论是进步的开始,英国将全面参与讨论。

  这项计划倘得以实施,则意味着德法在欧盟将占据更大话语权。根据2009年11月获27个成员国批准的《里斯本条约》,决定把司法、内政等敏感领域的一些政策将划归“双重多数表决制”决策范围,税收、社会保障、外交和防务等领域仍采取一致通过原则。“未来欧洲”计划中提出的终止外交与国防领域的否决权,则是对《里斯本条约》的进一步修订。

  与英国的态度相比,世界更关心的是欧洲的走向,这次提出的联邦制是除四分五裂之外的另一个选项,尽管也潜藏着进一步分裂的种子。这一动向除了表明具有浓厚德国特色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非对称的欧盟经济治理机制已到了扬弃的边缘外,涵盖政治、经济与防务的新的欧洲治理框架被正式提到前台。

  这个框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以货币为基础的联邦。与现有欧元区的体制所不同的是,新的联邦政府将拥有更大的经济决策权,除了制定货币政策外,共同的欧洲债券市场也有建立的必要。政治上的联邦的存在,为这一共同债券市场提供了主权信用担保。这既符合法国等国亟欲推行欧元共同债券救市的心态,也能以债务国部分权力的让渡争得德国的支持。同时,这一框架还有利于弥补欧盟经济治理中的民主缺陷。

  很显然,对危机救助协调困难是促使11国达成共识的基本动因,提案框架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德法等国的意图。法国提出德国附和的欧洲经济政府是题中应有之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更倾向于现有的欧盟经济治理机制,附和法国更多是为政治考虑),共同防务也符合德法两国的利益。并且,一个强有力的欧盟联合政府,更有利于确保德法等国意图的推行。

  在经济动因的驱使下推动欧盟政治层面的联合,有其强烈的现实诉求与历史机遇,但也有着潜在的现实风险。新提出的邦联框架,能否有效协调欧元区与未加入欧元区的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愿意加入邦联的国家又该如何选择,会不会因此造成欧盟内部的分裂?比如,站在欧元区之外的英国,就需要做出抉择:是继续留在欧盟进而经济政治更加一体化还是退出欧盟自玩自的。

  德法的计划,已走出孤立英国的实质步骤。尽管英国发言人称可以开展讨论,但已有媒体猜测,英国可能就退出欧盟举行公投。倘若公投决定英国退出,德法主导下的欧盟,其实已走上事实上的欧洲分裂道路。倘若英国继续留在欧盟,其与欧元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与不协调,仍是欧盟前行的极大羁绊,欧盟仍免不了为此持续争吵。

  不管哪种结果,“柏林俱乐部”11国倡议建立的欧盟联合政府都将阻力重重。计划的提出,意味着包括《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内的欧盟相关条约都需要重新修订,这仍将是一项艰难推进的工作。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德法等国就曾致力于推动修改《里斯本条约》,以便在欧盟推行结构性改革。但遗憾的是,由于英国的反对,峰会未能达成修约所必需的全票赞成。

  抛开英国等欧盟内部的分歧不谈,共同防务目标的提出,会否招致欧盟之外的阻力也未可知。共同防务计划的提出,彰显的是德法等国图谋欧洲军事独立的野心,在美国重返亚太之际提出该设想,也是个不错的时机。建立一支“欧洲军”是法德数年来的梦想,然而这一梦想英国不感冒,美国也多次阻挠。如何处理欧洲独立防务与北约的关系,是一个协调的难点。

  有趣的是,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66年后德法11国倡议的新“欧洲合众国”,丘吉尔曾领导过的大英帝国,则有可能只是游荡在欧盟之外的打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