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奥数能改变教育资源失衡的弊端吗?


近期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讨论了取消奥数的话题,大家的讨论很热烈,有肯定的,也有坚决反对的,各说各的道理。我的看法是:中国内地的教育弊端实在太多了,此次取消的奥数不过是发生在小升初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脱离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乃至中国社会的大环境,而仅仅孤立地、就事论事地讨论这个问题,答案一定是混乱的。因为中国内地学校资源的状况严重失衡,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想去好学校就读,而好学校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因此只能引进竞争机制。以往是有小升初考试的,因为小学生的负担重,为了减轻这种负担,后来推出的义务教育法取消了这个考试。然而教育资源失衡的状况依然如故,奥数一类的特长考试,就是顺应这种竞争选拔的需求而出现的。有人担心,如果教育资源失衡的状况没有改变,又取消了特长考试,那就只能逼迫小升初的市场竞争进入”拼爹“的怪圈,这岂不使问题演进更令人难堪了吗?
有人提出可以用抽签的方式解决稀缺教育资源的分配,但这其实还是不能保证问题的根本性解决。人们共同认同的平衡教育资源的办法,说起来似乎不错,但又都感到恐为远水解不了近渴。其实,通过平衡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来从根本上解决择校困扰,是个有效的解决思路,这些年来有些地方通过师资轮换、财政重点扶持薄弱学校等手段,业已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但问题是,这样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大面积推广?原因并非是教育界自身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个社会公平的问题。而作为社会公平的主导,政府的责任履行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政府的运行机制受到各方利益的制约,在小升初的问题上,教育资源的均衡肯定会影响很多利益相关方的既得利益,就像好多年前就要推行的政府公车改革,其必要性、可行性、实施办法都具备了,可就是没有任何进展。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政策执行者都是此项改革要波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他们没有积极性,甚至对此项改革有抵触情绪,因此他们自然就态度消极。百姓们倒是赞成,可他们却使不上劲,于是十几年过去了,公车改革依然停留在官方的口头上。
联系到教育的改革,自然也遇到的是自身无法逾越的难题,那就是择校对于权力阶层自身而言从来就不成问题。矛盾突出的问题,恰恰是可以彰显权力、博取更多利益的有利环境,掌权者没有现实的利益驱动,问题的解决自然会局限在就事论事、头痛医头的表层阶段。此外,这个问题也与目前我们大学体制的严重缺陷紧密相关。如今的国人都知道,国内的大学质量只有那些少量的名校是可以信赖的,而要进入这样的学校,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过关斩将是免不了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前程,只能是硬着头皮,罄其所有,去考重点、上名校了。可悲的是,这其实是又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求学仅仅是让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一个途径,上名校并非惟一。然而,我们目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却对当代无数孩子和家长进行着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导向,逼迫他们在考试的征战中耗费年华,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无谓拼杀。结果呢?少数幸运儿名校也许进去了,但却也无法避免成了可悲的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当他们满怀希望进入社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通行标准。
可见,小升初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大学教育真正面向社会需求及中国教育体制的根本解决,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而孤立地讨论教育问题,其实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根本不可能促使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面,只有从改革入手,真正冲破各个利益集团的阻隔,使整个社会的运行真正面向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才有可能使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积弊得以真正的解决,或至少让国人重新燃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