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霄:企业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摘要:虽然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伴随着中国GDP总量的神话的缔造(现已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三),被全世界所瞩目,但是成功创建国际品牌却寥寥无几!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家使命”这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存在太多误解难逃其咎!故斗胆提出:“企业家的使命不是赚钱,而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的方式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并且用“将企业变成家的人”重新定义“企业家”。分别从企业家,员工和客户“以企为家”三个层面深入阐述,详细论证,最终揭示出:伟大企业“敬天爱人,以企为家”的成功秘诀。

 

关键字:企业家使命 创造财富 “增进人类福祉” 企业家定义 “变企为家之人”  

 

   缘起:2011年1月1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一个《中国富豪特别报告》,这个报告中说,胡润百富榜发榜12年,共有24位富豪官司缠身。落马的24名富豪中,在狱中的有17人,出狱的3人,尚未宣判的4人。这24名富豪落马,原因主要是行贿、诈骗和资本市场相关问题。

例如:国美创始人黄光裕、香港国汇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郁国祥、明园集团董事长李松坚。无一例外,均有行贿行为;德隆国际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总裁唐万新、福禧投资集团原董事长张荣坤则都因操纵证券市场罪双双落马。而在这其中,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问题富豪最为集中的行业,具体人数分别是9人和4人。

这所有的一切正如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狄更斯在其传世名著《双城记》中所言:“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虽然,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伴随着中国GDP总量的神话的缔造(现已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三),被全世界所瞩目.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业已超过30个年头,但中国企业一手打造的“国际品牌”却寥寥无几!中国明星企业家频频锒铛入狱,相关的贪腐案件更是层出不穷。用王小波的一句名言---“一边是海洋,一边是火焰!”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事已至此,如果要追问始作俑者的话:

有些人会说:“这都是当前中国混乱的市场环境造成的恶果”。       

也会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政府官员腐败成风,效率低下。”

更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当今国人奴性太强,缺乏民主意识,没有对违规操作进行及时的监督,举报。”

当然,更多的人会说那是中国企业家严重失职,他们迫切需要“正本清源”,真正完成企业家的真正使命!

但是,问题是:“企业家使命”这个对企业家极其重要的概念被太多的人误解,尤其是企业家本人。不仅致使不少企业家误入歧途,还让更多“真心想完成使命”的企业家无所适从!

事情发展到最后,不仅耽搁了自己,坑害了客户,误导了员工,进一步使整个商业环境日益恶化,然后再催生出越来越糊涂的企业,进入下一个“恶性循环”!

 一. 企业家的真正使命是通过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增进人类福祉

  说起企业家的使命,笔者坚信:绝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创造财富,说得通俗一些,赚钱呗。

但是,笔者想强调的是:虽然企业家在商言利,赚钱天经地义,但是,无比残酷的现实市场却往往告诉企业家们一条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真理---“整天想着赚钱的企业往往赚不到大钱,而整天想着将一件社会价值巨大的事情做成的企业往往赚到了大钱。”

如果我们深入反思这一奇怪的商业现象,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那些整天想着将一件社会价值巨大的事情做成的企业很好地完成了企业家的使命,做好了企业的本分。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自然“禄在其中矣”!

由此看来,企业家的使命无外乎通过创造财富的方式,创造社会价值,最终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

在这一点上,被尊为“日本经营之圣”的松下幸之助对此感悟颇深:

他在一次离开寺院的路上,偶然悟到了这一点,认为宗教家通过创造精神财富的方式增进人类福祉,而企业家的使命和宗教家一样,也是增进人类福祉,唯一的区别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的方式去实现而已。

落实到操作层面,企业家就是要通过持续地努力,使得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数量尽可能地多,价格尽可能地低,就像自来水一样,将商品“物美价廉”地生产出来,也就是他闻名世界的“自来水哲学”。

  二. 企业家要想成功地完成其社会使命,必须成功地“将企业变成家”

其中“将企业变成家”又具体划分为三个层面,前两个层面都做到,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能做到第三个层面,就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企业家”。

     1. 将企业变成自己的家

   “正人先正己”,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要想让员工和客户将企业发自内心地视企业为他的第二家园,必须自己先做到,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家实际上作为“企业经济王国”的最高领袖。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部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通过无处不在的“蝴蝶效应”,都会将其放大,最终对企业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曾经的“世界首富”,网络知识经济时代最伟大的商业英雄---比尔.盖茨在创办微软的艰难日月,为了完成超额工作,经常睡在办公室的睡袋中,通宵达旦地激情创业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

当然,日本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荣获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他们用宗教精神维系企业员工的心灵,不仅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生病了,企业领导要亲自去医院看望,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什么叫真正的“株式会社”?什么叫真正的“公司”,什么叫真正的“以企为家”?

日本的商人在免除了家庭的后顾之忧之后,像“古代的武士”一样,在异常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勇猛前行,开疆拓土”,用自己的生命在商场中近乎与完美地演绎大和民族赖以续存的“大和魂”和“武士

       2. 将企业变成员工的家

     如果只有企业家“以企为家”,企业管理未必会成功。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有员工做不到“以企为家”,而且还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思想,那么他只要在公司一天,就会在公司内部像“传播病毒”一样地传播他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对公司非常有害的思想,最终,严重破坏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命运的DNA”,企业文化一旦混乱,必然造就一个失败的企业!

所以,企业家需要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例如:内部培训和企业福利,通过给予员工各种实实在在的关爱活动,让员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无限温暖。“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企业员工自然而然地会将企业当做“第二家园”来对待,与其“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心往一处使,劲往一起用,对内团结一致,将企业内耗降到极点,对外自然实力强大,所向披靡!

如果企业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仁至义尽”,还是有一些没有丝毫感恩心的,“白眼狼”一样的员工固执己见的话,那让他另寻他处就成了彼此最为明智的选择。

     3. 将企业变成客户的家

如果说让员工“以企为家”比较靠谱,不是很难的话,那么让客户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就显得异常艰难了,这事靠谱吗?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笔者认为:伟大的企业都做到了这一点,正因为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变得伟大!无愧于“伟大企业”这个无比荣耀的称号!

因为,只有他们将消费者当成他的亲人那样服务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深深懂得企业真正的历史使命:“通过将物质财富像自来水一样廉价地生产出来,最终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

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佛”,所以才能将那颗难得的善心不仅传递给领导,下属,同事,还传递给每一个客户,让他们通过切实地感受到企业对他们家园般的关爱,被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德行和智慧所感动,逐渐地对这家伟大的企业“日久生情”,最终把它当做他们的“第二家园”也是自然而然,轻而易举的事情!

毛主席时代的充当全国工业战线标杆和旗帜的“大庆油田”就是这类伟大企业的光辉典范!

大庆油田不仅将员工的衣食住行用全部承包,还专门设立了子弟学校和单位医院,还兴办了著名的高等学府---“大庆石油学院”。可以说解决了当今商业社会必须借助家庭解决的一切重大问题!

 三. 只有将“企业变成家”才配称真正的企业家,他们会成为未来商业战争唯一的胜出方

笔者过系统论述,真正的企业家必然会成功完成企业家的真正使命,而企业家的使命不外乎创造物质财富,增加社会价值,增进人类福祉。而要成功做到这三点,落实到操作层面,又必须通过将企业变成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内部团结,增强企业实力,最终在商业竞争中成功胜出!

所以,笔者最终得出结论:

  只有将“企业变成家”的人才配称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就是“将企业变成家”的人。

因为企业家只有成功地完成企业家的使命,做到各尽其职,各守其位,才能最终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最终胜出。即使一些做不到“将企业变成家”的企业获得了暂时的成功,那充其量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的。本文在前部分列举的那些风光一时的商业帝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届时,整个市场只会有两种企业存在:

一种是业已“将企业变成家”的企业,另一种是想“将企业变成家”的企业!

  结语:

孔夫子有句名言---“但得本,不愁末”,毛主席也教导我们---“纲举目张”,如果我们不能从管理哲学这个中国企业管理的根本入手,深入反思,彻底检讨,最终重构一整套的中国本土管理哲学理论体系,那么,很简单的逻辑:不合格的管理哲学必然造就不合格的企业家,不合格的企业家必然领导出不合格的企业,不合格的企业必然造就不合格的中国!

弱肉必被强食,弱国必被人欺!国家被外族凌辱之时,定是民族企业惨遭扼杀之日!

我们可以不重构中国本土管理哲学体系,那样会让我们付出更多!就像我们成功重构了中国本土管理哲学体系,我们会得到更多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心中有路,即使眼前没有路,最终还是会走出一条路!”

即使我们中途倒下了,也是一座碑,如果成功了,我们就会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鉴于笔者从事管理哲学研究的时间不长,资历尚浅,外加才疏学浅,今日斗胆为中国本土管理哲学的建构发表一些拙见,以期能为更多的各位同仁抛砖引玉,最终构建中国本土的管理哲学体系,不仅能够让我泱泱中华的民族企业走上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还能使国人免受国外舶来的洋理论的文化殖民之害,一举两得,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

笔者坚信:中国本土管理哲学大厦的构建大业,会因为每个人的加入而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