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小说月报》读得有些拖沓了些,从10号到18号,阅读的欲望没有以前那么强烈。
总体来说,这一期的小说可以用“波澜不惊”来概括,感觉有些平淡。
五个中篇中,我觉得最有阅读吸引力的是文珍的《地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篇小说的语言,语言成功了,也就意味着小说成功了。小说讲诉的是一个“变态”的爱情故事,虽然这样的故事在当下的社会中是少见的,可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对游戏爱情的反省还是入木三分,让人警醒,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常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常的。
作为头条的《北京房东》,满以为也应该是一篇吸引人的力作,可是读来感觉却很平淡。这种平淡也许是作家刻意而为的,但是没有阅读快感的小说我觉得总是有遗憾的。比如前几期的《两个人的电影》,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可是却能给人带来阅读上的快感,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篇小说以后再认真地读一次。
其它三个中篇,我都读的若即若离,好多文字都略过去了。这可能跟我的阅读习惯有关。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也是复杂的,很多题材看上去是陌生的。当然作家们在写作的时候都是尽力的想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法的,无论刻画人物,还是反应社会的本质。这三个中篇中,如果有共鸣点的话,我觉得《无衣令》中的“小让”还是很让人感慨的。一个外地到北京来打工的女人,无论她的动机是怎样的,选择做别人的“小三”实在是无奈之举。人生苦短,人生得意须尽欢。即便是不得意的时候,为了生存,为了活的更好,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小让”的结局我刚开始读小说的时候就想到了,她最后的选择肯定是离开,因为这个世界不属于她。
五个短篇小说和五个中篇小说的感觉是一样的,没有特别突出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每一篇读起来都很有味道,可是放下几天就忘记了其中的故事情节。《信人》的“胖乎瘦乎,热乎冷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外延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人物是让人心酸的,同时心酸的还有那时的社会。《有房子的女人》,两个人斗智斗勇,但最后都逃脱不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命运。这篇小说结构紧凑,悬念跌宕,结尾出人意料。另外我还喜欢《青草地》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人物是朦胧的,环境也是朦胧的,可是在朦胧中却是几个人简单的现实生活,喜欢小说构织的那种氛围。
在这期小说中,我依然发现了一个错别字,连续两期都有文字上的小瑕疵,这在以前的杂志中绝对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