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经理夹专家 李富序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孩提时代,记忆里最让我们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村里放电影了。
我们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几千人,有一条一里长的街。而街上最让村里人高看一眼的地方,莫过于镇里在我们村设立的信用社办事处了。当然我们小孩子喜欢的还是街上林立的十多家店铺。因为店铺大多有我们喜欢的零食和小东西,特别是逢2、5、8街上赶集的日子,更是让我们这些小毛孩流连忘返,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圩,卖东西的,买东西的,什么东西都有,热闹非凡……这样的大村庄,放电影自然也成了十里八乡的大事了。
那时候看电影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村里的电影队放的,要买票收钱的,一般一毛钱的票价。当然这对于无产阶级的我们来说,票是买不起的,但电影照看。总之就是想尽办法混进去。自然,最受我们欢迎的还是不要钱的电影了,也是我们下面说的第二种、第三种看电影的途径了。第二种电影是镇里公映的,不收费。第三种电影是村里的哪家哪户有喜事,比如说:婚嫁、老人过寿、红白喜事等。主人家请村里的电影队放的,看第三种电影,无疑是我们的最爱。
那时候的看电影,或许对于我们这些现在三十上下年纪的人来说,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期盼和开心的事情,也是我们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村专放电影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村里开会的礼堂,大约能容二百人,一般是下雨或者天冷的时候在礼堂放的,另一个则是露天影场。在炎热的夏天,必须是在这里放的,露天影场大概能容下300人左右。所谓露天影场,除了放影间是一层半的水泥楼,其它就是2米多高的围墙围起来的空地,这是专门放电影的地方。特别是收费的电影,只要不是下雨天,都在这里放。那时候,基本上每个星期,隔1-2天就放一场电影。尽管要买票的,但是场场爆满,很受村里人的欢迎。
回想起每当放电影的场景,每次都觉得那么温暖、温馨。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仍然如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一到放电影的日子,特别是在夏季,吃了饭,人们便会早早地来到露天影场,一般晚上8点开始放,人们7点多就会进场。因为这样就可以多看加映的部分。当然,我们这些小毛孩,去是少不了的,而且比大人们还要早。因为我们没钱买票,又要看电影,得提前想办法进去啊。进场途径不外有二:一是爬墙进去,但是这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这样一旦被电影队的发现,是要列于黑名单的;二是混进去或是叫熟人带进去,混进去就是趁乱跟着买票的人后面混进去,挤进去,不过混是没那么容易的,碰到牛叉点的售票员,整个身体都快进到影场里面了,还把你扯出来,碰到这样的情况,心理当真那个毛啊;要么就是碰到熟人叫熟人带进去,这是最稳当的近影场的方法了;当然,有时候也例外,碰到影场门口卖票的比较好说,心情好的时候放进去,或者是电影放了一半,里面人数不是很多,有时也会让我们进去。其实说开了,我们大多凑的是热闹,就是那个气氛,氛围。那确实是儿童的天堂。影场里面,外面,不少卖小零食的小贩,点着马灯,摆着葵花籽、黑芝麻姜糖、酸萝卜片、酸姜片,小包小包的甜葡萄干等小零食。对于我们来说,诱惑远大于看电影,一大堆小孩子在灯光明亮的影场周围追闹着,确实是玩得很野很开心!要是哪天跟家里要了一两毛零钱,在看电影的时候请小伙伴们吃上点小零食,一分钱一片的酸菜,二毛钱一根的冰棒,三分钱一小竹筒的葵花籽,五分钱两包的甜葡萄干,那真的是最开心的事情了。等到玩累了,尽兴了,电影也散了。我们也三三两辆的回家了……
这是看收费电影和镇里公映的电影的场景回忆。其实,最让我回味的,是看村里人办红白喜事请电影队放电影的情景……
之所有最难忘,是因为看这样的电影,是办红白事的主人家出钱请电影队放的,自然是不收费的,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办喜事,所以要是去得早的话,我们还可以吃上主人家发的好东西。所以,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必定是要早早到场,必定是天不黑就到了放电影的场地,一般放这样的电影,地点是不会选在露天影场或村礼堂的,而是选在请放电影的主人家附近的大晒坪;小孩们早早到场,看电影队把白色的电影布拉好,挂上。然后安放好放映机,天也渐渐黑了下来了,主人家拉来的电灯也亮了,卖小吃食的小贩们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因为是免费看电影,又有主家发的好东西吃,那种惬意的心情,不是去露天影场或村礼堂看电影的心情可比的,玩够闹够了,就会找个前头的地儿,席地而坐,好好地看把电影。
在我的记忆里,看过的电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66年版的《云海玉弓缘》,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姜大卫版的《琥珀青龙》,还有《假大侠》、《花翎飞盗》……可以说这些经典的影片,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最深刻的美好回忆,转眼二十多年过去,回想起来仍然感觉还是近在咫尺,而影片的情节依然神奇般地清晰印在脑海里。或许,是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我们童年最丰美的精神食粮吧!所以,获得快乐也很简单,很纯粹。因为没得选,反而更易满足;一旦拥有真正的快乐,也就更长久,更使人回味无穷。
二十多年转眼而逝,感觉就弹指一挥间。转眼我们已为人父母,对比现在的小孩和我们的过去,他们有过真正的快乐吗?从小开始,3-4岁上学,一直到二十多岁毕业工作,可以说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从3-4岁开始,让其学这学那,延续到高中,大学毕业后则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你说,这样还会有纯粹的快乐吗?
快乐,其实越简单,越纯粹,越持久,就像我们那些年看的电影……但愿,现在的孩子们,也能拥有和我们那个年代那样美好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那些年,我们看的电影……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