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梦想、寄托希望、凝聚情感、抚慰心灵的电影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电影产业是公认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型的产业。我主要介绍中国电影转变发展方式后所呈现的力量、电影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和下一步中国电影人的电影强国梦想。
第一个问题谈谈电影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推进电影数字化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国务院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电影产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电影票房、观众人次、影院数量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电影在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今年1到9月票房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票房,目前中国电影人正在为全年票房实现百亿而努力。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是衡量电影发展的硬指标,2002年改革之前,市场始终是每年三分之一的进口影片占三分之二的市场,三分之二的国产影片占三分之一的市场。产业化改革之后,这一现象得以改变。国产影片连续七年占据半壁江山,2009年达到了56.6%,今年上半年由于美国影片《阿凡达》创造了近14亿的票房收入,国产影片一度落后进口影片27.2亿元,但是经过暑期国产影片的奋力追赶,1到9月份国产影片票房为38.4亿元,进口影片票房为37.4亿元。目前为止,今年共有13部国产影片过亿, 30部国产影片票房在1千万到1亿元之间,呈现出电影人期望的电影票房梯级分布。其中,《唐山大地震》票房突破6.65亿,创下了国产影片新的票房里程碑。
电影市场的崛起刺激了电影生产,各类资本投入影片制作,在竞争中探索中国电影如何与观众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今年上半年审查通过的影片达到288部,全年通过500部不是悬念。资本对电影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令人高兴的是经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探索到今年的《集结号》、《风声》、《唐山大地震》等影片,在体现中国大片的同时,影片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开始被观众所接受。更让人高兴的是一批小制作电影关注社会民生、百姓喜怒哀乐,以温暖的情怀、感人的情节感动了观众。比如《杜拉拉升职记》、《人在囧途》等影片,其热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向大片独大向多类型方向发展,中国电影的类别正在走向成熟。
影院建设方面,到10月中旬,我国新增影院208家、银幕934块,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与国际接轨的2K数字银幕数超过3468块,其中1920块具备放映数字3D的能力,适应中小城市和中小银幕的1.3K放映系统突破了600套。农村电影是中国电影在大力推进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主管部门一刻不能忽视的事业。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稳步推进中,按照中央确定的“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广电总局提出通过数字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在国家发改委的资金扶持下,我国初步建立了农村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农村电影体系和覆盖全国农村的电影放映网。到9月底,全国组织农村院线232家,放映设备42065套,按全国目前共有4万多个乡镇计算,基本平均每个乡镇都有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到今年底,我国农村将基本完成从胶片电影放映向数字电影放映的转变,基本实现每月每村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电影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尽管全行业为之努力奋斗的百亿元目标相对其他行业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是中国电影重新开始回到中国观众的掌声之中,电影院里聚集了人气,让中国电影人恢复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作为主管部门,我们深怀信心和希望将之凝聚成转变发展方式的电影力量。
第二个问题,电影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观念分享。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不断探索的主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电影经历了两次脱胎换骨的变革,第一次是以电影发行为突破口所进行的电影院线制改革;第二次是2003年电影发展方式正式定位为产业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成果是中国电影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大家知道新中国电影体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模仿前苏联建立的,基本特点是电影生产和发行政企合一,按照指令性计划生产发行电影,这一模式的弊端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壁垒,电影企业等级分明,缺乏横向联合,又造成中间环节过多,同时电影制片厂没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出品的影片不能直接面向市场。这一模式让中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陷入蛋糕如何切割的利益分成中无力自拔。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广电总局从1993年开始以行政手段不断推进电影放映体制机制改革,中间经历了很多的探索、曲折,2001年广电总局破釜沉舟提出院线制改革,为中国电影杀出一条血路。院线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行政区域为主的层层发行模式的重大变革,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广电总局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推动。
2005年5月31号完成了院线制的组建,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意义。院线制建立起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为以后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改革电影产业观念的建立,得益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化产业改革的思想。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宏观方向和总体思路,成为新形势下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文件,重要内涵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成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在强调电影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电影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从此电影成为文化产品。理论的突破去掉了电影身上的沉重压力,为观众拍片、为观众带去审美的享受和健康的娱乐,使观众在审美和娱乐中接受主流价值观成为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
二,电影管理方式转变。广电总局要求各地各级电影主管部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从办院线向管电影转变,从管直属向管天下转变。伴随管理方式的转变,电影打破了系统和行业的概念,降低了准入门槛向全社会开放,各类资本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多种所有制打造中国电影的产业模式。
三,抓住电影技术发展新机遇。数字电影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数字化是电影诞生以来最深刻的一次革命,不仅推动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运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而且带动了电影相关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改革之初,广电总局就确定了数字电影在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针对中国电影的实际情况和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广电总局集中力量在北京建设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基地,解决了我们电影技术落后的问题。在放映方面,实行了中国电影放映三个层次的战略布局:一是面向大城市,与国际结合的数字商业影院;二是面对中小城市的中大商业影院;三是面对广大农村的0.8K放映。三个层次互为补充,共同打造全国的数字放映市场,电影放映市场的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格局,竞争态势日益激烈。2003年,中国电影走出了影院产量长期不足,年票房不足10亿的低谷,短短8年时间电影产量超过百部,年票房即将突破百亿。市场产业观念的确立让中国电影甩掉了一度被认为是夕阳工业的帽子,重新焕发活力充满朝气。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电影人的电影强国梦想。我国电影产业已经到了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前所未有,从机遇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果,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富裕,对精神文化追求日益追求都对电影业提出需求;从挑战来看我国电影产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深受观众欢迎和市场称赞的影片比较少,管理体制还有障碍,基础设施薄弱,影院太少,不少地方还存在着放映空白点等等,迫切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切实加以推进。
在此发展关键时期,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实现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确定了七个总体目标。一是创作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二是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四是产品丰富多彩。五是产业综合效应明显增长。六是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七是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针对繁荣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个重点措施,包括: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新型企业,扩大院线规模,大力建设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支持等等。中国电影产业完全摆脱了制约发展的观念束缚。在市场主体公平方面,意见强调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各方面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在加大投融资政策的表述中,适应其他领域的政策,电影也已基本享有。比如要积极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各地可以利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等投资基金,支持电影风险投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电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依法组建各类电影投资公司,努力培育电影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等等。
为了落实政策,广电总局正在配合相关部委制定措施,一些省市也已出台促进本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天,中国电影在影片的产量、票房、观众人次、银幕数量等方面都拥有了世界电影大国的地位。但是,距离电影强国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十二五”期间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将迎来黄金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必定有文化的引领,一个崛起的大国必定是精神崛起、文化崛起的大国。美国通过好莱坞大片等文化产品的传播,在全球宣扬他的国家形象和价值观,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大国地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继承者,中国电影将自觉肩负起发掘、弘扬、传播和复兴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文化力量中将涌现出更多影响中国观众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更具世界眼光、大国风范的中国电影将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未来社会的文化格局。借助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将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本土市场,依靠这一独特的本土市场,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大投入大产出的良性发展格局。
今天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在迎接中国电影的崛起,尽管真正的辉煌还有很长、很艰辛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人将会齐心协力,义无反顾,锲而不舍,实现梦想!
实现电影强国梦想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