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追问 好事如何办好
前段日子,我市报业集团在我们镇搞了个爱心助学活动,帮助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上学梦。我们镇参加申请的准大学生有56人之多,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只有10人拿到了爱心助学金。家长们看到了其他孩子拿到了助学金,而自家的孩子没有,纷纷打电话向镇政府询问。我向他们解释说,名额有限,最后拿到助学金的是经过筛选的(参考标准有录取批次、重点学校、是否复读等)。其实从最后的名单分布情况来看,各村几乎都有一个获得助学金的。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大部分人的心理落差。老百姓能够理解,但更多的是无奈,还是想问问,有没有机会呢?是不是分批次的?因为农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啊,现在马上要开学了,很多家庭都正在为学费发愁了。老实说,看到他们的状况,我只能同情;但是听到他们的追问,我有点心虚。对于老百姓的追问,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该如何处理。
首先我们得扪心自问一下,老百姓为什么追问。我想理由有如下:第一担心我们工作失误,没通知。因为看到其他孩子接到通知,说要去领助学金了,这难免不会不引起其他家长及孩子的注意。第二为什么我们家孩子没有,要个理。现在的孩子只要参加高考的几乎都有学上,只是好学校与差学校的问题。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考上的一本,而他家孩子考上的是二本,为什么我家孩子没有,而他家孩子有?家长们很实诚,都明白这个理,并且都认可这个理。这两大动机是大部分家长都具有的,说到底就是我们政府的公信力的问题。
既然百姓怀疑我们的政府行为,那我们该如何消除百姓的质疑呢?还以这个助学金的事为例,首先公布申请的门槛,此例中我们的门槛就是考上大学、本地户口和家庭贫困。考上大学要以大学录取通知书为证,本地户口要以户口薄为证,家庭贫困要以村里的贫困证明或镇上民政办的证明为证。在申请环节结束后,公布助学金的名额和遴选的依据。此例中我们的名额是10名,遴选的依据就是录取的批次、学校是否重点、应届还是往届以及家庭的状况。但是我们在此次的操作中并没有这样做,所以百姓有疑问,要追问。其实更科学的做法是要成立一个由政府官员、助学金设立单位、村委会、民政办、村民代表、准大学生代表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这样才能体现各方面的意见,得出的结论就更具有可信度。最后就是确定的名单要公示,及时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对名单人员的投诉。只有第一时间消除百姓的疑惑,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最后确定的人员才能令各方心服口服。
因此,对于百姓的追问,我们要做的不是遮掩,而是公开,不是堵,而是疏。越遮掩问题就越大越有欲盖弥彰之嫌,只有公开透明,才能消除百姓的质疑,才能重塑政府的公信力,才能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