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指个体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的表现,或称为异常行为。当个体处于社会活动中,而其行为发生非正常社会活动的内容,也即该个体具有心理障碍。个体在某一时空中丧失了自控能力或辨别能力,出现了认知、情感、情绪、意志、行为的异常,也就是在非正常心理的支配下做出正常人所不会做出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行为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由此可见,犯罪行为都是罪犯心理的产物,也就是说犯罪行为都是犯罪者心理具有障碍时的行为。如果在量刑的时候,犯罪者能够因其具备心理障碍而获得从轻发落,那么,几乎所有的罪犯都可因为具备心理障碍而获得从轻发落。
人们要避免使自己落入犯罪,首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片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没有心理障碍的心态,在自身的全部社会实践和生活行为中,认知、情感、情绪、意志都处于正常。
心理障碍具有阵发性,它会在瞬间爆发。对于每一个体,其爆发的条件和因素往往都不尽相同,但是也有共通的方面。环境混乱的诱发,神经软肋的触发,社会阅历的肤浅,这是三个共通的重要方面。
环境混乱,嘈杂,非正常行为频发的时空,这几乎是在场个体发生心理障碍最佳的时空。看到听到闻到和接触到的全部都是异常行为,让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个体认知发生了模糊,情感发生了扭曲,情绪产生了错乱,意志认向定位出现了正逆倒向,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发心理障碍;神经软肋是个体特有的,几乎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神经软肋,也就是很容易触发个体心理障碍的某些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外在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天文现象、地理现象、人文现象等,它们仅仅是很短暂的呈现,可是对于某一个体这种短暂的出现就能导致该个体的神经发生障碍,从而引发该个体的行为异常;个体社会阅历肤浅也是个体心理障碍爆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阅历肤浅可以导致个体对某些社会现象引发过度兴奋,过度敏感,过度适应,也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爆发。个体善于远离混乱,嘈杂,非正常行为频发的时空,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个体有效掌握自己的神经软肋,避免神经软肋的引发现象与自身的接触也能够有效地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个体多多接触社会,多多增加自身的社会阅历,也可以让自身避免因为社会阅历肤浅而引发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和犯罪行为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