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存在最优的制度
宋 圭 武
世人都在寻找最优的制度,其实,最优的制度本就不存在。
首先,制度需要不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本质是不断变革的,所以,制度也必须要不断进行变革和调整。
其次,制度与人也是互动的。人与制度组成了一个系统,若要该系统产生最优的结果,就需要根据人的不同素质来设计不同的制度。同一套制度,约束一些人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但约束另一些人,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个国家的民主体制,在这个国家可能运转很好,但未必在别的国家就运转很好,这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
再次,在诚信缺乏的情况下,任何有效的制度最终都可能失效。制度本身需要诚信做底蕴,没有诚信,国民就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也就最终会成为摆设。在中国,由于社会诚信的缺乏,也就导致了钱穆所说的制度陷阱。也就是说政府制定出一个制度,刚开始还有些约束效果,到后来就渐渐没有了约束效果,就需要制定新的制度来约束,新的制度过一段时间又没有了约束效果,这又需要制定更新的制度,如此下去,就需要不断的制定和完善制度。因为在缺乏诚信的情况下,制度出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遵守制度,而是如何钻制度的空子。当一项新制度出现后,刚开始,可能人们还没有找到空子,后来慢慢找到了空子,制度也就慢慢成了摆设。这里制度与人,就像猫跟老鼠,刚开始,老鼠不知道新来的猫的特点,还不敢乱动,比较守规矩,到后来,熟悉了猫的特点,老鼠也就可以恣意妄为了,猫也就成了摆设。
由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结论。第一,制度建设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二,制度建设要与人的素质相适应。第三,世界上任何制度的优劣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存在具有普遍价值的最优制度,也不存在具有普遍价值的次优制度。最优和次优,只存在于特定的情况。第四,在诚信缺乏的情况下,建设好的制度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所以,没有诚信的民族,本质是没有希望的。这从制度建设上,就可以看出。第五,从长远看,诚信是制度的灵魂,建设诚信比建设制度更重要。
宋圭武2012年3月10写于兰州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