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修道的20字真经


 领导修道的20字真经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1、大智若愚
 
什么是大智若愚,简单说就是“低调”。在近多少年呈现一个时兴用语叫“低调”,其语义是说做人要低调。说得光亮一点就是当官的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低。有一句歌词叫“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遥远,”也就是说引导人切不可把本人看得太高尚、太神圣。我想这个名词在当今社会人等的意识中很是适用,特殊是领导阶层要员更是须要低调。 
 
企业家的个性本质上都是张扬的,这种张扬实际反映在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寻求、拼搏精神和不服输的态度;反映在他们对渴望成功的不惜付出和满腔热情;反映在他们永不满足、寻求新一轮发展的渴望和努力。大凡张扬的人,往往勇于创新、感冒风险、大胆进取、不怕艰难困苦,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有些企业家看起来十分“低调”,但这只是其外在施展阐发方式,其内心深处还是“张扬”的,否则,就很难解读成功企业家所取得的种种辉煌业绩。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气概。低调领导力——并非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而是对任何普通人尤其是身处要职的领导者都适用的生存智慧,是现代市场丛林中的企业领导者必须遵守的卓越法例。
 
2、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有平静的一面,也有激宕的一面,有时候包容平和,有时候激烈狂暴,例如海啸,再如山洪,滴水经以年月也足可以穿石,水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3、知易行难
 
言行一致者信,知行合一者智!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说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知与行,经常像河的两岸,各行其是。空有知识或只懂行动,都没法创造价值,不论个人或组织都服膺这样的道理。知行合一!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www.tanxiaofang.com)了解到,很多学员也看一些励志书或者讲大道理的文章后,但最令人苦恼的就是这句——“讲的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难”,之后再好的道理也没用,道理也就白讲了。前段时间,看了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光要知其“理”,还要知其“用”。为与不为皆存乎一心!知道一定要做到么?“不一定”。
 
关于知行合一,我们先谈谈“知”——苏东坡写过一篇《喻日》: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太阳”这个如此简单的具体事物认识起来就这么难,那么抽象的道理认识起来就更是不容易了,这说明人的认“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下面我要说“知行合一”的另一半“行”的重要性:知来自于行,知的目的在于行。一个北方人想学游泳,就向善于游泳的一个南方人请教,但是无论这个南方人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他,北方人甚至把游泳的诀窍背的滚瓜烂熟,只要北方人不下水,他是没法学会游泳的。“知痛必有自痛方知痛,知寒必有自寒方知寒,知行不可分”。还是说孝敬父母的问题,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陪陪父母,说明你现在是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只有在父母去世后你也许会有所感悟,甚至只有到了你到了老年,你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有“知”,可惜那时已经晚了。
 
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到。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同样,知行合一应当成为中国知识型企业的新商业伦理。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看来,“知行合一”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管理,变成一个新的商业伦理,它创造了整个互联网经济,对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将更为有效。”
 
4、道不欲盈
 
何为领导,领导是一个组织赋予某些人权力,完成组织的目标,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领导者首先有权力,是组织赋予的,同时他又有了责任,为完成组织目标的责任,他必须对其他人施加影响,以完成组织目标。对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即是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取决一个领导者的胸怀——即管理者的素养。
 
领导者要具有大局观念,战略眼光,要有广阔的胸怀,中国自古有言:“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办多大的事。因此每个领导者要胸怀宽广,立足公司,放眼未来。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得到人的心,得到整个团队。
 
谭小芳老师指出,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一个人有多重要,通常与他愿意担负的责任多少成正比。老子曾说过“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他认为,一个人愿意负载多大的责任,就会有多大成就。
 
当你说:“这是属下的错”的时候,你根本不愿意为员工负责任,相对的,当上司犯错误,员工如果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那么他就无法对这件事情产生影响力;如果员工认为这属于自己的责任,那么他的心态就会完全不同,就会采取积极迅速的行为。因此,身为领导者的第一心态就是负责任。一个公司的使命是什么?负责任!对社会负责,对行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合作者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家庭负责。可以说,一个领导者愿意担负的责任越大,它的成就也越大。
 
5、天人合一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学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需要,知识经济的增长带动的整个世界的变化是知识的快速更新和整个人类步伐的加快,在这样的社会,我们驱赶得疲于奔命,却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发现自己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高速运转。时间在流转,我们在一天一天的变老,世界却在一天天更新,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在不知不觉间扩大。于是,我们知道自己的生活需要知识的填充,需要知识的完善和积累。所以,学习已经成为职场人必须要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学习力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和个人职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今天,许许多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也在各大商学院和培训机构穿梭。如果我们的领导者真的忙惯了,闲不下来的话,谭小芳真心建议企业高管去学习一下,人家柳传志、俞敏洪、江南春、马云、郭广昌也都在学习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
 
要知道,现在是靠智慧、实力和知识赚钱的时代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更有效率地挣更有质量的钞票。核心的学习能力不是简单地从培训中开发出来的。通常领导者说我们应该构建学习型组织,结果就要下面的人去参加培训,单单把自己排除在外了,结果反而是最严重的心智模式得不到解决。谭小芳老师建议——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自学,可以听课,可以集训等等。学习不必在乎形式,关键是如何将好东西学到家。
 
学习中切记的是:不要盲目地、机械地照搬照抄!管理方法永远没有对和错之分,关键是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企业.任何方法和经验都有一定的适用时间、适用地点、适用人员、适用场合情形的前提条件,学习时除了理解先进企业好的做法外,更要仔细研究这些好的做法当时的背景、适用的条件、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排解问题的方法等等。只有这些细节问题都学到以后,在真正应用时才能顺畅,否则自己碰壁时,就会埋怨人家的方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