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休假治标不治本


   学术休假治标不治本

                                宋 圭 武

    中国《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学术休假制度,但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吉林大学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和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每年遴选20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全薪学术休假,休假期一年。在学术休假期内,不参与学校学术评价。

    客观看,这种学术休假制度,对缓解当前学术浮躁以及教师心理压力,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从长远看,这种制度并不能解决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

    一是学术体制上的官本位制度,这是学术休假制度所不能解决的。而目前的许多学术风气不正问题,大都与此有关。

二是人文精神中超越精神的缺乏,这也是学术休假制度所解决不了的。由于文化精神太世俗化,这就决定了人们追求的价值更多是世俗的利益,而不是超越利益的真理和正义。而学术研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恰恰更多需要一种超越利益的卓越献身精神。

三是不健全完善学术考核制度,学术休假仍然让教师最终享受不了休假的好处。结果就是:一边是身体在休假,一边是灵魂仍在加班,休假只具有形式意义。

    如何解决目前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要打破学术界的官本位制度。一是大学要取消行政级别规定;二是要通过竞聘制产生大学校长,要让教育家当校长;三是大学内部各院系也要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其次,要建设具有超越精神的文化。大学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要关注教师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后者更重要。大学就是培养大人之学堂,而所谓大人,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要有道德。

    再次,要更多给予学者学术研究的自由。自由是产生创造性的重要前提。高校要少一些量化的考核指标。有些高校规定发一篇什么什么级别的文章,就算多少分,最后根据分数发津贴,这种做法对学术的不正当行为有很大助长作用,建议尽可能少用。各高校应普遍降低对教师所要求的科研考核标准。同时,对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都不要规定发表论文数量,只要求做好自己的毕业论文即可。

    第四,改革职称评审制度。要建立更为公开、公正的职称评审制度。另外,教师评职称,不仅要考核学术水平,也要将道德水平纳入考核体系。

    第五,完善学术权力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学术腐败。目前,对于学术问题,政府和各高校重点应放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上,而不是一股劲的催生一些学术泡沫。学术产品的生产,可以自由,可以让学者有更多的选择,你多生产可以,少生产也可以,但不能生产不好的,或生产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就是对学术产品的检验和管理,不仅要严格而且要严厉。

第六,大学的关键词应是:正义、真理、民主、自由、休闲。正义是道德的追求;真理是科学的追求;民主是制度的追求;自由和休闲是创造的追求。(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