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消费幅度和渗透比例造就A股大牛市


财务学原理告诉我们,股票价值的简化计算公式是: 股票价值=下一年每股盈利/(股权资本成本-每股盈利增长率),所以决定股票价值的因素可以简化为公司盈利、公司盈利增速和股权资本成本。

1)信贷消费幅度和渗透比例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

GDP增长由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决定,这是我们熟知的经济学原理。GDP是由全社会的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最终生产并实现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价值,而最终的实现销售的途径只可能是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居民消费需求及海外市场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存在瓶颈,因此政府、企业、居民和海外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就成为了决定GDP增长的最关键因素。2000-2008年我国GDP的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地产市场和海外出库需求拉动增长的,最终驱动力是我国及海外市场信贷消费幅度和渗透比例的提升。

1998年我国商品房市场开始放开,1990-2000年我国对外开放及各类工业的发展使居民收入(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打工者收入)大幅增长,大幅催生了城市化的进程。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出现使居民可以把未来几十年的收入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随着住房信贷消费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形成了庞大的房地产市场。进而拉动钢铁、建材、电力、煤炭、交运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工业的增长,并通过乘数效应波及其他工业和消费产业(餐饮、旅游、食品饮料)。中国人父母资助买房和结婚必须有房的传统加剧了这一进程。从而形成正反馈系统,地产->相关产业->乘数效应波及其他产业->地产,这一系统连续运行了进10年,我们称之为正反馈系统A。可以说,是住房信贷在中国的普及,在居民收入普遍很低房价又很高的中国社会造就了十年的经济繁荣。

同样,以美国为首的海外发达国家信贷消费幅度的增加(体现为,信贷消费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教育、电器、住房、汽车)直接把这些国家居民的购买力迅速扩大了很多,进而产生对我国各类出口商品的大幅需求,进而带动相关出口品加工业、储运物流业、贸易业、航运业的发展,通过乘数效应波及其他工业和消费,并且波及地产市场这又形成对正反馈系统A的加强,出口->地产->正反馈系统A。可以说,海外市场信贷消费幅度的提升极大的加强了我国由地产拉动的经济增长正反馈系统的演进速度。

这样“信贷消费->地产+出口->我国经济繁荣”这一模式十年间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得到超乎寻常地高增长,直接提升了每股盈利和每股盈利增长率两个决定股价的关键因素,造就了三一重工、贵州茅台、苏宁电器等一支又一支tenbagger,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2005年开始爆发。

2)信贷消费造就了流动性宽松的局面,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

信贷消费本身就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很多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进入了资本市场降低了资本成本;信贷消费促进出口增长,进而外汇占款增加,被动增加大量货币发行,降低资本成本;信贷消费带来的经济繁荣使我国企业盈利水平提升很快,投资回报率大大提升又引来海外资本流入造就热钱,进一步降低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也迅速推升了股票价值。同时,股票市场高景气带来的“财富幻觉”反过来刺激消费和住房市场,拉动了实体经济,形成了资本市场<->正反馈系统A这样的新的正反馈系统,我们成为正反馈系统B。

在上述A、B两个正反馈系统的作用下,其实A股从2000开始就应该是一波大牛市,但是因为2000年科技股破灭,A股开始调整,以及股权分置未完成等制度性障碍,大牛市从2006年才开始,2002-2005被制度性障碍压抑的A股涨幅集中爆发,形成了2006-2007的超级大牛市。并以海外信贷消费模式难以为继触发金融危机,使正反馈系统A和B都开始朝反方向运行,进而开始了熊市。

当前,海外信贷消费开始收缩,出口进一步高速增长已不现实。我国信贷消费普及率已经大幅增加,进一步靠“信贷->房地产->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维持高增长,市场都在期待新的拉动行业。我们认为如果想形成一波大的繁荣,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拉动行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提供我国政府、企业或居民长期趋势性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2)相关产业链足够多,能在相当广阔的相关产业链中形成正反馈系统;

3)资源环境节约型;

我们认为可能的领域是:养老产业、亚非拉出口相关产业、经济适用型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