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放松管制带动整体行业快速增长


  日前召开的“保险投资改革创新”闭门讨论会消息“保险投资新政13条有望出台”,保险资产投资范围明显扩大,几乎囊括保险业所有能预期的投资工具。一旦管制全部松动,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将乃至整个中国保险业意义重大。

  新一轮监管周期开启保险监管好的政策组合

  与以往的监管周期相比,2012年的监管周期的鲜明特色是关注行业有价值和质量的增长。从年初以来,较好的监管政策组合逐步显现。在负债端以财税支持、恢复行业声誉和消费者教育为主要政策工具,并辅之以中介、保险公司准入收紧以及市场淘汰退出机制,在资产端以市场化为导向,拓宽保险资产运用渠道。这对于改善寿险业“重理财、轻保障”、“负债端的过分市场化、资产端的欠市场化”的颇足特征以及产品高度同质化具有深远意义。

  历次保险资金运用改革的启动,都是保险资金利差提升、产品创新的先发要素。回顾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改革,经历了规范——放开证券类投资——放开创新投资三个阶段

  1、1995-2003年规范阶段。这一阶段资金运用严格限制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渠道。

  2、2003-2006年放开证券类投资阶段。
为了缓解保险资金收益率过低的困境,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以特批形式逐步尝试放宽保险投资渠道,放开了保险资金对证券投资基金、债券、股票等证券化产品的投资渠道,并确立保险资产管理专业化体制,保险资金收益随之走高。

  3、2006-2011年放开创新类投资阶段。保监会先后放开了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和境外的投资渠道。2010年《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作为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但各项创新渠道的政策细则并未跟进,政策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截止到2011年底,长期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占比仅有3.63%和0.56%。

  资金运用渠道放开是保险利差上升的重要推手,也是保险产品创新的有力支。2004年以来,保险业发展基本明确了“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的思路,投资收益成为保险盈利的重要贡献来源。投资收益的逐步上升助力保险业率先在资产管理行业发力。2006和2007年,得益于保险投资渠道放开及投资收益提升,万能险投连险等新型寿险产品异军突起。2006年万能险业务高速增长,保费收入397.71亿元,同比增长81.45%,对人身险业务的增长贡献率达41.33%。2007年,寿险公司投连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

  围绕资产管理,各金融行业的博弈和角力日渐加剧,保险业的先发优势逐步丧失。2011年以来资产管理格局经历了重大调整,各金融机构在角力中力量发生了消长变化。银行以其庞大的网络推动理财产品发展;信托业则运用金融牌照,创新产品和服务,定位于高净值客户;证券业改革创新,明确定位为金融中介机构,组织体系、服务方式、产品全面创新,而保险业由于投资渠道受限,先发优势逐步丧失。

  号角吹响,新一轮的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再出发。

  近期公布的13项投资征求意见稿,其改革目标与方向:定位于全面提升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与投资管理能力,以市场化、放松管制、拓宽投资范围为基调,支持产品创新,提高整体效益,监管实践中减少行政审批,力争在投资工具、投资市场、投资方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具体政策归类上:

  1、已有的规范和已经在开展的业务的,如无担保债券及新型债券、股权、不动产、债券投资计划等渠道细则主要是简化审批流程,改变一事一批,拓宽范围,提高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

  2、缺乏系统规范和投资实践的,如衍生品、境外投资、融资融券等业务放开,将是投资品种的重大创新;

  3、推动管理方式、对象多元化,对接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平台和创新产品。

  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

  1、开放渠道,增加投资品种。

  (1)放开新型债券的投资范围:将地方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混合资本债及可转换公司债券、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纳入投资范围。可投资的无担保债券发行方式放开,同时投资比例大幅放宽;

  (3)债权计划要求降低:偿债主体的资格及财务指标放宽,投资项目由已建成拓宽为已建和在建、增信方式要求降低。

  (4)股权和不动产松绑:降低盈利和净资产要求,增加农业、能源、资源企业股权,资金来源从资本金放宽至责任准备金,投资比例上调。

  (5)境外市场及工具拓宽:境外市场拓宽至25个发达金融市场、20个新兴市场,投资工具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不动产、投资基金、REITs;

  (6)多方拓展相关市场品种:力争可投资商业银行的ABS、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2、开放市场,增加竞争主体

  (1)从产品和管理机构两个层面向其他金融机构开放:对接银行、信托和证券的理财市场、基金和证券的公募与私募市场,分享其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能力提升带来的收益。

  (2)推动保险资金进入股权市场、房地产市场:对接实体经济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分享实体经济增长的成果。

  (3)探索保险资金进入境外市场:在跨境投资中分散风险、多元化配置。

  3、加强配置,增加投资收益

  (1)加强配置管理,增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能力,实现分账户管理;

  (2)通过融资融券业务加强存量资产管理和盘活;

  (3)通过参与衍生产品,加强风险管理,改变被动承受市场单边下跌风险;通过推进银行全面托管,加强外部监管和风险控制。

  4、给予各市场主体平等机会

  预计改革将淡化以往的对投资主体资产规模、组织架构形式的门槛,更加注重通过岗位和专职人员经验要求来实现风险控制。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将接受市场竞争检验,进入公募产品市场。

  保险公司利差收益上升空间的打开将支撑保险股估值的系统性修复。保险公司既有的投资表现无力支撑估值假设。从2001-2011年,中国保险业投资收益平均为4.67%,不达内含价值计算5.5%的基本假设,同时波动剧烈,最高达12.17%,最低仅为1.91%。这也是市场怀疑保险估值方法的重要原因。随着保险投资收益率的下滑,保险股估值也一路走低。

  欧美保险公司过去20年的平均收益在8%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得益于多元化的资产配置,1995-2011年美国10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36%,1998-2011年欧洲7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8.43%。

  中国另类投资市场能够提供平稳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根据Chinaventure的统计,过去两年PE/VC的IPO平均回报倍数是7.35倍。2007年3季度-2010年3季度,写字楼和商业地产的综合收益分别为47%、63%。另类投资渠道的真正放开将使保险业分享实体经济资源价值的增长,改变目前过分依赖A股市场的投资结构,增强投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