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笔者于今年5、6月间在江南地区对城镇化作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可归结为一个根本问题: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农民盼望城市化,盼望享受城市市民的生活,但就目前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而言,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多少城镇化带来的福利,只能说是半城市化市民。笔者调查江南的几个由失地农民动迁后建成的城市社区发现,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但是对一些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由于年龄、文化、技术所限,他们很难在企业、劳动场所找到适合的工作。不少人于是在社区周边或是建筑工地找一些弃用土地进行耕种。更多的人则是无所事事。社区内70岁以上享受低保的老人,每月仅有420元的生活费,远低于城市低保水平,这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想要安享晚年显得很不容易。一些社区没有文化室,医务室也很简陋,老年人看病要到城里,社区安全也缺乏保障。城市化对于这些失地农民来说,本应该是获益甚至增值人生价值的过程,但现实中的他们却容易成为利益被剥夺者。
耕地保护
调研期间,笔者在沪宁铁路沿线几乎见不到农田与菜地,昔日的麦浪滚滚与稻花飘香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高速铁路、公路和高楼大厦。有人说,江南鱼米之乡的风采几十年后要逐渐消失,这恐怕不是危言耸听。有数据显示,苏州市20世纪70年代的水稻面积为680.6万亩,80年代为499.8万亩,90年代为359.9万亩,2009年则减至135万亩,而蔬菜自给率也只有30%。苏南的几个城市,目前蔬菜主要来自苏北和安徽。这无疑增加了蔬菜市场的中间环节和运输成本,蔬菜价格必然上涨。
中国是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农业虽然已连续10年获得大丰收,但每年仍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粮食、蔬菜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耕地是农民也是全国人民的命根子。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保护耕地提出严峻的考验,也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土地财政”敲响了警钟。
城镇化的特色
世界上城镇化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中国有13亿多人口,半数以上为农村人口,且人均资源占有低,这是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基本国情。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这使得多种城镇化的特色和风土人情有机会得到充分展示。然而现实中,中国的城镇化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没有妥善解决农民问题,大量占用耕地,缺乏文化和地理风貌特色等等。笔者走访江南部分因城镇化诞生的社区就存在上述问题。城镇化当然不要求当地原有人文历史风貌一成不变,但至少应该使这些人文历史风貌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由此看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还很漫长,仍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予以完善。归根结底,以人为本,使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才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