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无效供给和过度供给


  中国的房地产很有意思,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许多种观点,而且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会如此?一方面问题很复杂,另外一方面,恐怕是各说各话了。

  比如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到底关系如何,是平衡,或是供给过剩,抑或需求太旺,房地产多空双方就持完全不同的观点,根本没有一致的说法。各自找了许多的依据,却也牵强得很。偏有一批不知如何研究房地产的“专业机构”经常发些扰人视听的报告,不知所云之外,还可供多空双方共同来断章取义,挖掘有利于自己的依据。

  比如很多机构经常公布某某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多少,住房自有率多少。乍一看,似乎权威且专业,也为媒体经常大肆引用。可惜,如果谁较下真,看看统计数据的来源、统计的方法,常发觉统计仅限于户籍人口,对当前城市常住人口中占据相当比例的非本地户籍则视若无物。而当今社会,恐怕也就是过春节那几天,才会少了许多“外地人”。所以这样的统计数据有什么用呢?你拿来发布,又有什么意义?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房地产领域不胜枚举,房地产统计数据常常只公布总的建筑面积,而对套数则讳莫如深,不知道是难以统计还是有所顾虑。在本人看来,套数才是最主要的信息,才表明了能够容纳的家庭以及人口数量,而绝非什么开工面积、竣工面积等。如果一个城市中那些面积统计数据换成每年新开工住房套数、在建住房套数、新销售住房套数、新竣工住房套数、存量房一共有多少套住房等这些指标,相信一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远比当下清晰。至于说通过面积,再加上房子的年限,可以了解住房的大致品质,却无法反映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

  不相信这样浅显的道理有关部门不懂,更不相信这样的数据搞不出来。但为什么就没有做?或者说有了数据却不公布?我猜想或许有几种可能:一是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动力,反正行政手段用用,一方面调控了房地产,另一方面大家的行政权力有所放大,何必搞那些辛苦的事情;二是可能这个数据若真的出来,就倒逼着必须采取行动了。也许数据本身很大,说明市场供给过剩,那为什么还要卖地呢?又或许数据表明市场总量严重不足,就没办法解释当前打击投资、投机的逻辑基础了。无论上述哪个原因导致缺失这些关键数据,都说明房地产的问题并没有被真正重视,也并没有被从根本上认真加以研究和采取措施。

  至于说到房地产的无效供给和过度供给,也是上述这些问题所致。细研每年的土地供给,会发现中心城市供给量很小,反而是那些房价不高的区域土地大量供应。其结果就是,一方面中心城市房地产的价格居高不下,供需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很多地区经济并不发达,却面临供给严重过剩,价格上不来,整个市场都出现了问题。这种供给完全是无效供给,根本不能解决当前中国房地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另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商业地产。由于调控措施主要针对住宅,所以在批地、批项目时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城市综合体和商业地产,其结果就是城市综合体和专业市场遍地开花,却发现商家严重不足,无力支撑如此巨大规模的商业地产,客流更加不足,人均商业地产面积首先赶英超美了。类似这样的过度供给,对房地产的伤害并不亚于房价。

  讨论房地产的无效供给和过度供给,主要是希望不要再拿所谓全国的总平均价格和总量再说事儿了。正视现实,每个城市、每个区域认真分析现状,该限购的限购,该鼓励的鼓励,该限制供地的要限制供地。别什么事情一窝蜂,热闹后边没有了门道。